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2016年以來,長江沿江各省市逐漸摒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老路,自覺破除舊動能,培育新動能,謀劃高質量發展新路,長江經濟帶正在成為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近年來,長江經濟帶沿線在共抓大保護的同時,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新路,經濟發展保持強勁勢頭,占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持續提升。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5.78萬億元,同比增長6.9%,高于全國0.8個百分點。
四川宜賓位于長江上游,“化工圍江”曾是當地多年的心病。2016年以來,宜賓投入60多億元資金對長江沿岸的污染企業實施關停或搬遷,鼓勵企業進行轉型升級。
西南地區最大的氯堿化工企業——天原集團,距離長江岸線不到100米,過去受自身污染問題困擾,企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2018年企業整體搬遷到了距離長江一公里之外的三江新區產業園,現在已經成功從氯堿化工企業轉型為以鋰電材料等為核心的新材料生產企業。今年企業有望實現年收入300億,在2016年基礎上實現翻番。
共抓大保護做的是減法,轉變的是長期發展模式。位于長江中游的江西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當地積極打造長江“最美岸線”,堅持從最嚴格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端發力,關停沿江1000多家小散亂的企業,100多個不符合要求的工業項目也被拒之門外,與之相應的是138家高新技術企業落戶長江沿岸。
如今,在長江江西段沿線,中科院激光研究所、藍灣數字小鎮、泰博高效光伏組件等百億級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產業加速集聚,多點發力、多點支撐的格局正在長江沿岸逐漸形成。
位于長江下游的長三角地區是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沿線省市自覺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擺在突出位置。
這幾年,江蘇關停退出鋼鐵產能1788萬噸、水泥產能1565萬噸,化工生產企業數壓減了57%,取而代之的是新興產業的興起。同時,江蘇瞄準產業鏈中高端,不斷提高創新能力,軟件信息、納米新材料、工程機械等13個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在江蘇大地快速崛起,新材料、新醫藥、新能源等產業規模穩居全國第一。
作為長三角龍頭的上海堅持生態建設與高質量發展同步推進,2017年—2019年,三年累計完成1864條中小河道周邊3135家工業企業的整治,全市3158條段河道已經實現全面消除黑臭的目標。與此同時,上海加快推進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推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先導產業“上海方案”落地,打造世界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今年1—9月,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8%,占上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9.7%,同時,3D打印設備、集成電路產量增長17.3%和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