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16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正式通航,距今已整整二十一載。
21年前,浦東國際機場只有1座航站樓、1條跑道。如今,這里擁有2座航站樓、4條跑道,以及全球最大的單體衛星廳。
這里,是起點;這里,也是終點。2019年,浦東國際機場保障航班起降511846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7615.3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363.42萬噸,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三。
01
選址
浦東新區帶動了上海國際交往和旅游事業發展,規劃第二個國際機場勢在必行。
1994年2月,《上海浦東國際航空港場址論證報告》完成。報告中規劃的機場占地44.4平方公里,距市中心人民廣場約30公里。機場周圍2至3公里區域作為航空港控制范圍,用作機場配套的倉儲、市政工程、旅館服務、商業經貿及綜合開發、生態綠化等用地。
浦東國際機場一期飛行區建設前的景象,一片鄉野田園風光。但在工程啟動之初,浦東國際機場的選址經歷了漫長的過程。1996年,浦東國際機場一期工程項目建議書經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討論通過后下發。當時擔任一期建設指揮部航站區工程處處長,后來又擔任二期工程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的王其龍在《夢想從浦東機場起飛》一文中回憶了選址過程——“1986年上海城市規劃的浦東機場,是選在原川沙縣合慶鄉境內,后經技術論證,發現地下有兩條地震斷裂帶,于是南移4.8公里進入原南匯縣祝橋鄉、東海鄉境內。1994年2月,又提出要盡可能減少動遷農民住宅,東移700米。因為選址東側是長江南岸灘涂,約有300米寬的潮間帶,遷徙候鳥160種,還有許多國家保護的珍稀鳥類。”
上世紀60年代的圍墾地后來成為機場第一跑道(1996年5月攝)浦東檔案館 供圖
機場最東面跑道原貌(1996)。浦東檔案館 供圖如何既保護飛行安全,又不破壞生態環境?專家多次實地調查和科學論證,決定在機場選址外側海灘上圍海促淤,整治灘涂,另外在九段沙為鳥類重新打造一片讓它們棲息的理想區域,從而實現了“驅鳥引鳥”的目的。
浦東國際機場前期圍堤建設。
02
建設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一期工程包括一條長4000米、寬60米跑道,兩條長4000米平行滑行道,80萬平方米客機坪、貨機坪和過夜機坪,面積28萬平方米航站樓及相關設施。
當時,國內還是第一次建設這樣大規模的機場,沒有經驗,也無參照。
浦東國際機場一期工程建設指揮部所在地。因此,機場指揮部將視野瞄向了全世界的設計者,38家規劃設計公司(事務所)參與了競標。經過幾輪評審篩選,最終確定法國巴黎機場公司設計師安德魯設計的“鯤鵬展翅”建筑中標。第一航站樓,風格主題命名為“天”,如大鵬展翅狀矗立。航站樓的四片弧形鋼結構屋蓋構成其最具特色的空間景觀,整體造型像凌空展翅的海鷗,寓意新世紀上海的騰飛。
浦東國際機場總體設計模型。
浦東國際機場一期工程平面圖。
浦東國際機場建設“第一樁” 。
第一航站樓施工初期場景。
浦東國際機場一期工程施工現場全景鳥瞰。
第一航站樓頂梁吊裝。
初顯雄姿的第一航站樓。
浦東國際機場一期工程跑道施工場景。
1999年8月底,浦東國際機場試飛及校飛工作順利完成。
1999年9月16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舉行竣工通航儀式。
1997年10月,浦東國際機場一期工程全面開工。1999年9月16日,隨著上航FM451航班騰空而起,占地面積30平方公里的浦東國際機場正式通航。至此,上海成為我國首個同時擁有兩座國際機場的城市。03
擴容
隨著浦東新區的崛起,“一市兩場”雖然滿足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但日漸增長的旅客吞吐量也發出了擴容的迫切信號。
航拍投運后不久的浦東國際機場第一航站樓。陸杰 攝2005年12月,浦東國際機場擴建工程全面開工,主體工程包括第二航站樓、第三跑道和西貨運區。浦東國際機場第二航站樓風格主題被命名為“地”,與第一航站樓“天”形成鮮明的對比,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施工中的第二航站樓。陸杰 攝
2007年8月建成并通過驗收的浦東國際機場二號航站樓。張鎖慶 攝
2008年,為祝賀浦東國際機場二號航站樓投入使用而發行的特種郵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浦東國際機場二號航站樓投入使用。兩個航站樓集中在機場北區,樓與樓間距不到500米,不僅方便旅客辦票和行李處理,還便于航空公司分配和利用各類資源。浦東國際機場第三跑道,位于第一跑道西側,長3400米、寬60米,4F級,與第一、二跑道平行。
2009年3月23日,浦東國際機場迎來首個A380定期航班。傅國林 攝
2010年5月29日,“世博號”飛機在浦東國際機場起降。馬天佐 攝
2010年,浦東國際機場全景。鄭憲章 攝
2013年,上海自貿試驗區浦東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張鎖慶 攝2013年8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驗區范圍涵蓋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至此,浦東國際機場對外開放更進一步,朋友圈越來越大。04
升級
經過數十載的發展,上海航空樞紐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近年來,浦東國際機場將高質量發展服務能力和水平擺在重要位置。
2015年12月,浦東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正式開工,主要涵蓋四大方面。
62萬平方米的衛星廳及其捷運系統、95萬平方米的港灣停機坪是最核心的工程。其中,衛星廳由兩座中央大廳S1、S2相連組成,能提供86—125個各型機位,是目前全球最大單體遠距離衛星廳。
衛星廳示意。衛星廳位于浦東國際機場1號、2號航站樓正南,呈工字型整體構型,由S1、S2兩部分組成。西側的S1與現有的1號航站樓(T1)、東側的S2與現有的2號航站樓(T2)聯合運行。作為航站樓服務功能的延伸,衛星廳主要為旅客提供出發候機、到達、中轉等服務。
東側S2與2號航站樓(T2)并肩作戰,可實現年旅客吞吐量4320萬,服務于南航、國航及星空聯盟等。
西側S1與1號航站樓(T1)共同運行,可實現年旅客吞吐量3680萬,服務于東上航及天合聯盟。衛星廳與航站樓之間通過旅客捷運系統無縫銜接,是中國內地首個機場空側捷運系統。捷運系統長約7.8公里,西線連接1號航站樓和S1衛星廳,東線連接2號航站樓和S2衛星廳。捷運系統采用雙線穿梭運行模式,可適應浦東國際機場全天候運行需要。
捷運駕駛艙。
衛星廳捷運車站。
衛星廳捷運車廂。
捷運車站時刻表。
2019年9月16日, 浦東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衛星廳與配套捷運于建成啟用。至此,浦東國際機場新增90個登機口,靠橋率從之前的50%提高到90%以上。敢為人先、對標世界,浦東用前所未有的開放贏得了世界的贊譽和尊重。而保羅·安德魯所設計的浦東國際機場的造型,也恰如一只展翅的大鵬,助力著浦東的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