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而有力的筆觸,有趣而有文化味兒的直播,寫實而漂亮的鏡頭,一篇篇作品講述、挖掘高質量發展的精彩故事與新舉措、新經驗,彰顯廣大干群不負囑托加快建設美好安徽的新實踐、新風貌。
日前,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重慶、江蘇、安徽、江西、湖北、云南六省市黨委網信辦和中國新聞網承辦的“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 網絡主題活動來到安徽。
4天時間,中央及安徽省內媒體的30多名編輯記者先后深入宣城、蕪湖、池州三市,走進綠水青山的鄉村、“車水馬龍”的港口、“煥然一新”的江邊、“身懷絕技”的科創企業,著重采訪文旅產業、智能制造、生態環保等領域。
賡續傳統,文脈生生不息
“第一次到安徽,感覺皖南農村真的很獨特,不僅僅是景色美,還有濃厚的文化底蘊!”中國經濟網肖宵說。
當采訪團走進皖南涇縣,便與安徽文脈連接上了。“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的徽派風格建筑、享有“紙壽千年”美譽的宣紙、傳承千載創新升級的宣紙制作技藝等,深深烙印在編輯記者們的腦海里。
查濟村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之一,它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吸引全球各地畫家、學生前來采風寫生,成為名副其實的“畫家村”, 200多家民宿、農家樂為來到查濟村的游客服務。“這里的農村很愜意,有山有水有文化,還有許多有趣的人!”編輯記者們點贊道。
走過1500余年的宣紙要歷經108道工序,如今,電腦信息化控制的烘干設備也加入了其制作過程。宣紙不再只是用來書寫繪畫,它已拓展至郵票、服裝。有傳承有創新,有厚重有張揚,記者們紛紛用筆頭、鏡頭將這活潑的人文安徽記錄下來、傳播出去。這滿足了眾多網友與讀者的興趣,據統計,僅中國新聞網組織的直播就有53.5萬人收看。
涇縣丁家橋鎮,以宣紙書畫紙網絡銷售為核心,以“中國淘寶村”李園村等為基礎,重點打造安徽省首個“中國淘寶鎮”,籌建電商數據中心,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為宣紙書畫紙產業電商發展和數據研究提供技術支撐,促進宣紙書畫紙銷售和電商的有效融合。“對‘淘寶村’的印象尤為深刻,薄如蟬翼的宣紙被村民做成了大產業,了不起!”煥發新彩的安徽傳統文化,贏得采訪團成員叫好。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賡續傳統的人文安徽生生不息。
創新發展,激活第一動力
走進安徽皖南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新廠區內,只見機械手臂在不間斷工作,皖南電機相關負責人寧榕很是自信:“小到家用電器,大到盾構機,我們這里都能生產,可以說是世界的‘電機超市’。”這家誕生于1958年的山區小廠,如何成長為年產值超20億的全國行業優秀企業?各家媒體刨根問底,以一篇篇深度報道剖析安徽企業高質量發展歷程與內因。
科技創新是安徽的名片,采訪團成員走進蕪湖港、江南新興產業集中區、南陵縣智慧物流裝備小鎮,去探尋安徽的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在機械不斷運轉的工廠車間,在鳴笛聲此起彼伏的港口邊,在崎嶇的山區路上、編輯記者們在江淮大地踐行著新聞人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四力”精神,寫出一篇篇高質量作品,將安徽的科學發展、高質量發展傳播到神州大地。
從新華網的《蕪湖港:立體打造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到中國新聞網的《安徽涇縣:打造電機產業集群 實現高質量發展》;從環球網的《記者探尋,快遞加速“奔跑”的背后是什么》到中國經濟網的《綠色承接新興產業 池州打造皖江城市帶聯動發展支撐極》……接地氣、冒熱氣的全媒體作品持續在網絡端、微博端發表,引發網友熱議安徽“智”造。
生態優先,呵護美好家園
綠水相依,群山環抱,步入“皖南香格里拉”——蕪湖市南陵縣煙墩鎮靄里村,一幅幅生機盎然的鄉村田園圖景映入眼簾,引得游人紛至沓來。煙墩鎮副鎮長汪涓說,咱們的“綠水青山”換來了“金山銀山”,去年靄里村累計接待來游客30余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0萬元。新華網記者楊曉波不禁感慨,綠色牌成了山區村民的“致富經”,未來可期!
堅持生態優先,建設綠色美好家園。擁有162公里長江岸線池州市,全面利用長江禁捕視頻調度系統,為禁捕退捕工作插上“科技翅膀”;池州長九礦山是亞洲地區最大的灰巖骨料礦山,它實現了開采、處理和運輸的全流程環保,開采完成后還將復墾復綠。采訪團跋山涉水、走村入戶,聆聽村民們返鄉創業的致富故事,感受禁捕后長江的多元生態,用真心、真情將所見、所聞、所感第一時間推送至線上,傳播安徽“綠色發展”的好聲音。
《“云游”靄里 風光如畫》《26年捕魚人‘變身’護漁員 只為守護長江》《全天候智能監控 讓長江禁捕無死角》《綠色承接新興產業 池州打造皖江城市帶聯動發展支撐極》《皖江:正在發生的故事》……從抖音到快手,從網頁到微博,各家媒體聚焦依綠水傍青山的美好安徽,多維度、多角度呈現安徽的生態顏值、綠色發展成果、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本報記者 朱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