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浦東新的歷史方位放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予以考量和謀劃,為其賦予“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增創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重大使命。
就在不久前舉行的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同樣明確要求“加快推進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一個月內兩次提到“制度型開放”,既是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務實行動,也是推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風向標,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對外開放領域的具體體現。
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意味著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系統的開放。過去,我國開放的著力點主要是通過關稅減讓和一系列優惠措施,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隨著越來越深入融入全球化、參與國際競爭,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逐漸消失的一般性制度紅利,我國無疑需要用市場化和法治化手段推進對外開放,以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為基礎,持續改善國內營商環境,讓外資更加放心、更有信心。
浦東是世界觀察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從我國商品市場開放、要素市場開放的發展歷程來看,習慣于“地球儀旁思考”的浦東扮演了重要角色,瞄準的始終是“與世界從容地經濟對話”。這樣敢闖敢試的精氣神,鑄就了浦東的成功。浦東開發開放帶動了長三角地區的發展,也激活著整個長江經濟帶風生水起。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浦東未來更要肩負重任,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以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更好地與世界共贏。
事實上,在制度型開放上,浦東早已率先破局。2013年設立的全國首個自貿試驗區——上海自貿試驗區的使命,正是通過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推動制度創新,開啟我國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開放。承擔使命,交出答卷,浦東推出了一批基礎性制度和核心制度創新,更在先行先試的過程中積累了直面挑戰的思路、方法、經驗等一系列“軟成果”。接下來,如何推動開放政策制度由單項政策向系統改革拓展、由標準化向定制化深化?如何在制度創新上不斷挑戰“壓力測試”,成為制度型開放的探路尖兵?攻克這些難題,浦東必須繼續用好這些“軟成果”,繼續發揚敢闖敢試的精氣神。
對歷史的最好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浦東的明天,會更加美好;中國的明天,會更加燦爛。(作者:金觀平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