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進入信息時代,70多年來一路狂飆奮進的計算機技術已經發展到讓今天的人類與計算共生、與數字共舞、與萬物互聯的程度。如今,“計算力就是生產力”已成為全球共識,先進計算基礎研究和應用發展,無疑是未來世界各國競相搶占的制高點。
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開幕式現場(陳振海 攝)
11月3日至4日,湘江之濱、岳麓山下,17位中外院士、1位圖靈獎獲得者,以及華為、中國電子、戴爾、阿里巴巴、騰訊等40多家國內外企業高管齊聚一堂,在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上分享真知灼見,一起預測和探討計算機產業發展方向。此次大會由湖南省人民政府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主辦,以“計算萬物·湘約未來——計算產業新動能”為主題,旨在展示行業發展新技術新成果,攜手應對疫情帶來的全球性挑戰。
“計算力就是生產力”
2020年突如其來的一場新冠疫情,讓世界見識了中國的實力。中國計算機產業經受住了一系列風險考驗,化危為機,有力護航中國經濟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信心和力量。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中國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預計全年增長1.9%,較6月預測上調0.9個百分點。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志軍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時說,中國計算機產業克服市場疲軟、新冠疫情等不利影響,主要產品產量實現逆勢增長,“中國已經建立配套完整的計算機制造體系,供應全球90%以上計算機產品”。
中國的亮眼成績是計算力助推經濟增長的典范。在新冠疫情期間,依托大數據和算法,中國高效率地實施了疫情防控措施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從源頭上扼住病毒傳播“咽喉”,率先控制住疫情,為中國經濟逆勢而上創造了先決條件。比如,各省都緊急開發出居民健康碼,并對接全國平臺,實現了一碼在手,走遍全國。奇安信等網絡安全公司研發出“疫情態勢圖”,為政府相關部門研判疫情態勢、排查密切接觸者、控制傳播途徑,提供了精準的決策支持。此外,在線辦公、遠程問診及在線教育等新興需求也日益旺盛。
網上零售的持續增長也是助力我國經濟復蘇的一大要因,為打通國內經濟內循環提供了有力支撐。除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今年貧困地區的農產品通過直播帶貨和助農平臺的方式銷售也成為一大亮點,許多地方領導更是親自上陣當主播賣貨。
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36.2%,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
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研究所在大會上發布的《先進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預計,到2025年,中國的先進計算直接產業規模將達到8.1萬億元,輻射帶動規模將超過8.5萬億元,“十四五”期間預計年均增速在13%以上。
探索“中國芯”發展新思路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除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中美關系也遭受波折,美國對中國實施全方位封堵,尤其是從9月15日開始,美國正式實施針對華為的芯片管制升級令,如何突破芯片“卡脖子”的問題、探索“中國芯”發展新思路成了中國舉國上下最關心的問題。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中國可以抓住開源芯片這個潮流,有所作為。此外,美國打壓雖對我們的芯片產業構成了一定影響,但中國可以通過先進的體系設計,通過實現軟硬件的高度協同,大大降低對單個芯片的要求。“把體系做好,增強體系建設,能夠更好地抵御各種各樣的風險,滿足我們對芯片的要求。”倪光南說。
作為中國最早的一代計算機科學家,現年81歲的倪光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中國芯片產業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他說:“就中國來講,歷史經驗表明,我們想做的,一般情況都能做到,比如當初GPS(全球定位系統)壟斷,后來我們做出北斗。通過這些年的發展,我覺得現在的北斗導航比GPS好,比如要求更高精度的車道時,北斗的實用性超過了GPS。我們的經驗表明,如果需要的話,被迫去做,也不會難倒我們,我們有世界最大的市場,有自己的內循環作為支撐,我們能夠做成。”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張冬辰介紹說,在CPU領域,中國電子堅持超前布局、換道超車,主動選擇一條效率高、功耗低、開放開源特別是融入移動生態的新技術路線,通過自主搭建微架構、獨立編寫源代碼,成功打造了飛騰系列CPU。依托飛騰CPU和麒麟操作系統,中國電子成功構建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計算機基礎軟硬件“PK”體系,被國際同行譽為“中國架構”。
11月3日,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參會嘉賓參觀創新技術和產品應用成果展示。(陳振海 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廖湘科說,中國目前在降低芯片開發成本、提高速度方面的研究和進步還是比較快的。此外,各行各業也可以通過各自的一些“絕招”保障芯片供應。就目前而言,真正要做出產品級的東西,RISC-V芯片可能會有廣闊前景。
信息產業版圖重要一極
世界計算機大會是計算領域首個經國務院批準的世界性產業大會,是我國計算機產業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專業性會議。2019年在長沙首次舉辦,經國務院批準,該大會永久落戶湖南長沙。
作為一個傳統以農業和制造業為主的內陸省份,湖南憑什么能夠戰勝一眾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得以永久性主辦世界計算機大會?
其實,湖南與計算機行業有著深厚的淵源,中國計算機行業的許多“第一”都誕生于湖南,第一塊國產硬盤、第一塊軟驅、第一條國內8英寸車規級IGBT芯片生產線、第一顆國內自主研發GPU……多次進入全球超算500強的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也是湖南制造。
今年9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勉勵湖南要“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為湖南發展提出了新定位、新目標。
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在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湖南將更加突出創新驅動,牢牢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實踐要求,不斷推動計算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以自主創新產品迭代促進計算產業升級。
湖南省省長許達哲說,這次大會匯聚了全球計算機領域專家,分享行業創新成果、探索未來發展新路,必將有力助推湖南更好地培塑數字經濟新優勢、新動能,有力助推湖南打造“三個高地”、加快高質量發展。
倪光南院士說:“湖南在計算機方面基礎不錯,人才優勢明顯,也有很多優秀的高校。這次計算機大會是第二屆,我相信以后計算機大會也會一直開下去,每年都會有新的突破和貢獻,帶動中國計算機產業的發展,在世界上我們也會做出一些有影響的成果,這是我們的競爭力。”
刊于《參考消息》2020年11月5日第11版
編輯:范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