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奔康·粵來粵好】
光明網潮州訊 (記者 孫滿桃)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廣東潮州市堅持因地制宜、潮州所能,積極探索出富有“潮味”特色的脫貧攻堅新路子。
11月5日,“脫貧奔康·粵來粵好”網絡主題宣傳采訪團來到潮州,走進茶香氤氳的“中國烏龍茶之鄉”鳳凰鎮,探尋當地百姓脫貧致富新方式和新做法。
一片葉子成就一個產業 帶富一方百姓
潮州鳳凰山高水清,云霧環繞,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孕育出馳名中外的鳳凰單叢茶。
鳳凰鎮作為茶葉生產的專業鎮,也是全國六大茶類之一烏龍茶類鳳凰單叢茶的主產區,是著名的中國烏龍茶之鄉。
鳳凰鎮叫水坑村村民林金思,2016年被列為精準扶貧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家里有5口人,父親是殘疾人。“2016年與父親扛起了一家5口人的生活重擔,通過種茶一年收入很少,只能外出打工,日子過得緊巴巴。”
林金思說,潮州市政府辦牽頭精準幫扶叫水坑村以后,該村生態茶園道路及灌溉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為農戶提供培訓以及化肥、購置制茶農具的全額補貼,自己家開始用上了全套的現代化制茶工具。
依托幾畝茶園,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林金思通過學習如何優化種植、科學制作茶葉等,不斷提高茶葉的產量和質量,如今每年采茶1000多斤,收入10萬元,日子越過越好。
鳳凰鎮黨委書記陳銳生告訴記者,近年來,鳳凰鎮依托豐富的茶業資源和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大力發展茶產業,產業規模逐步壯大、品牌知名度不斷攀升,鳳凰鎮茶產業逐步朝著區域化、專業化、商業化方向發展。
目前,全鎮茶葉種植面積7萬多畝,年產量1000多萬斤,年產值10億元以上,有茶商895家、茶企128家,規模以上1家,年出口額約7700萬元,2019年茶農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萬元,實現“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目標。
據記者了解,鳳凰鎮納入精準貧困戶327戶519人,其中有勞力貧困戶57戶、171人。至2020年底,貧困戶全部達到“八有”指標,脫貧率達100%。
促進茶旅融合 45個貧困村達到出列標準
潮州是中國單叢茶之鄉。近年來,該市將茶產業作為潮州農業第一產業大力發展,把山溝溝里的貧困村作為茶葉擴種和茶品種改良提升的主陣地,加大對茶農的培訓、茶品牌的培育和茶文化的推廣,聯結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推動產業扶貧提質增收。
目前,潮州市茶葉種植面積22.94萬畝,第一產產值超過55億元,茶農人均收入達到16500元以上。
潮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胡鵬接受采訪時介紹,在全市45個省定貧困村全部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部分村已初步達到“特色精品村”標準的基礎上,依托茶葉資源稟賦和茶園風光,打造一批生態茶旅線路。
脫貧攻堅五年來,潮州市著力將省定貧困村的地理劣勢轉化為發展茶產業的優勢,省定貧困村叫水坑村、棲鳳村、頂厝村、黃正村、麥園村、樂島村、大門坑村等貧困村五年來茶葉擴種面積翻了兩番,真正實現了以一片小小的葉子托起了山溝里貧困戶的脫貧致富夢。
2020年10月底,潮州市建檔立卡貧困戶18423戶、44583人,全部達到“八有”脫貧標準,45個相對貧困村全部達到出列標準,“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總體實現,脫貧長效機制日益完善,脫貧攻堅成效全面鞏固提升。
以茶文化帶動產業發展
現在,單叢茶已經成為潮州鄉村產業振興,農民發家致富的金葉子。
胡鵬說,未來,將全面規范“鳳凰單叢(樅)茶”“嶺頭單叢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集體商標專用標志的使用,著力擦亮潮安區鳳凰鎮“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等金字招牌,擴大發展茶園面積,不斷創新幫扶模式,建立聯農帶農機制,運用“基地+新型經營主體+農戶(貧困戶)”發展模式,促成茶葉產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聯結帶動農戶和貧困戶脫貧增收。
作為潮州茶企,天池茶業董事長柯澤龍認為,單叢茶要成為大眾茶,就必須走出去,除了線下的渠道,還要重視線上的渠道,利用網絡的力量,做好單叢茶的銷售工作。
“以互聯網+茶文化思維,構建大數據營銷平臺,從分銷招募,空間加盟,茶旅茶品線上線下全體驗。”千庭茶業董事長林偉強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