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歡吃未經(jīng)加工的“食材”本身,那些應(yīng)季的果實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食物。
小時候爺爺種在菜園里自然熟透的西紅柿,現(xiàn)在回想起來是久違的夏日陽光和童年的味道,讓人幸福的味道。
李春華/攝
那些西紅柿常常并不熟得太透就被爺爺摘了回來,緊致飽滿,帶著藤蔓特有的植物氣息,擱在簍里,放在院子陰涼的角落,西紅柿?xí)兗t,掰開來吃的時候要十分小心,帶著酸甜的沙瓤,汁液滴在棉布裙子上很快洇開一抹淡淡的粉紅。
黃瓜也是從藤上新擰下來的最好吃,帶著一身刺,青春無敵。
我每次一到爺爺家或是姑姑家,就先跑到黃瓜地里,低頭往黃瓜架下搜索,撩開軟綿綿的帶著細軟茸毛的大葉子,尋找模樣端正的黃瓜,一個極好的黃瓜總是會恰到好處地垂下來,不要沾到地上的土,也不要長得歪歪扭扭彎曲起來的。
那些被漏掉的往往長得太大了,太小的沒有長開,味道也不行。黃瓜的品種不同,有深綠的長直黃瓜、短粗的草綠色秋黃瓜、白色的秋黃瓜。
我喜歡吃長到三指粗的,白玉色或者草綠色短粗的秋黃瓜,偷偷藏在葉子底下,從蒂部小心地揪下來,回家拿井水一沖,用手掌呼嚕掉那些軟刺,有一種微微刺痛的快意。
鮮黃瓜的色彩紋路生動,泛著新鮮食材特有的光澤。咬起來脆生生的,難以言喻的清爽感彌漫到整個口腔,繼而空氣中都是黃瓜的清新氣息。黃瓜味兒是兒時夏天的代表味道。
黃瓜聞起來怡人,偷偷吃總是瞞不了人,隔著老遠就能聞到黃瓜的氣味,掀動著胃里的饞蟲,也好想吃一根。
不過,那根黃瓜的具體口感與新鮮程度,只有吃的人才知道,終歸是不一樣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或許也是生活的滋味吧。
露天應(yīng)季的玉米,也是非常好吃的,帶著鮮甜的糧食味兒,咬一口,那些童年的夏天就都跑出來了。煮玉米時一定要保留幾層外皮,而不能扒掉所有的外皮赤裸裸地蒸。
剛出鍋的煮玉米太燙,把筷子戳進玉米芯中,邊吹氣邊吃。清晨剛從地里摘下的玉米味道最足,它們似乎還未從熟睡中醒來,沉浸著從莖稈上吸收的甜蜜,帶著一種清甜的不諳世事的芬芳。就這時,連煮玉米的水,也甜絲絲的,很好喝。
玉米這東西很奇怪,離了莖稈太久便覺乏味,最好不要隔夜再煮,那時候它們的幻想全都蒸發(fā)了,甜美盡失口感發(fā)柴,乏味得緊。景區(qū)或街頭煮玉米的攤子上賣的熟玉米,大多是在冷庫里封存的,吃到嘴里口感是面面的,暮氣沉沉的感覺,缺少那種鮮甜的滋味。
現(xiàn)在的保鮮技術(shù)發(fā)達,讓食物一年四季都有,但真正的美味還是季節(jié)限定的。
蘋果是秋天新摘下的最好吃,咬起來咔嚓一聲,脆、甜、汁水四溢,帶著蘋果香,一口氣能吃三個,整個人都得到了撫慰和治愈。
放久了不脆的蘋果,感覺就失去了靈魂,放在桌上幾天也沒人動。至于上一年秋天的蘋果,雖然外面依然是好看的紅色,但冷藏得再好,終究不敵韶光,果汁轉(zhuǎn)化為糖分,回味是一種即將腐爛發(fā)酵的死甜。
季節(jié)限定的美味,讓生活有了盼頭——接下來又是某種食物的最佳賞味期了,真好呀。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