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住的小區(qū)里,林木蔥蘢,其間棲息著不少的野貓。野貓膽子都小,怕人。親戚分享長期在小區(qū)的觀察:野貓時時提防潛在的危險,見人都會繞著躲著。就像他這樣長年累月地給貓投喂食吻,貓也會下意識地繞行、躲閃,始終保持距離,不敢過于親近。即使對“恩人”,野貓也是有戒備心的。
貓的孤獨性似乎也是天然的,沒有見貓像狗一樣成群結(jié)隊,野貓則更甚。成群的貓必定是母貓帶著自己的幼崽,而且野貓中的母貓更有著超乎尋常的母性。親戚所見:哺乳期的母貓在院子里狼吞虎咽,讓自己吃得超飽,回到巢穴里,再把食物吐出來嚼碎喂給嗷嗷待哺的幼崽。為此,親戚特意將香腸剪成長條,母貓果真會立即叼著,匆匆離開,送給自己的孩子。
可見貓性與人性也有相同處。按照親戚的說法,貓其實是通人性的,不管野貓還是家貓,它們都在努力適應(yīng)有人的環(huán)境,按照各自的方式與人相處。它們的區(qū)別是,家貓能建立與人的信任關(guān)系,野貓不會。
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親戚院子里一只野花貓,因為毛色油亮,被對面人家孩子喜歡上了,家長就收養(yǎng)進了家門,花貓登堂入室,一摸一抱就馴化成了家貓。野貓變家貓后,舊習(xí)難改,有時還是會偷偷溜進親戚院子里乞食。只是花貓不再懼怕人,還學(xué)會討好人了,有時在親戚腳下打滾露肚皮撒嬌邀寵。親戚說,貓只對最信任的人才會袒露出最脆弱的肚皮,野貓是永遠不會這樣的。 由此我知道了野貓與家貓的區(qū)別。盡管在曠野里或屋檐下,總在流淌著暖意,以及形成共生互信的紐帶,但貓們?nèi)匀辉谧穼ひ环N平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