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春秋時名爰陵,秦初正式置縣,漢代稱宛陵,西漢元狩二年(前121)置丹陽郡,治所為宛陵,西晉太康二年(281)從丹陽郡中析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qū)存在,經(jīng)濟繁榮,人文薈萃,長期以來是江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之一。
王玉實/攝
“宣城自古詩人地”,宣城作為千年山水詩城,是山水詩的淵藪。南朝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游遍宣城的山山水水,寫下數(shù)十首膾炙人口的山水詩作,謝朓在宣城的山水詩創(chuàng)作一掃“玄言”余習(xí),開創(chuàng)了中國山水詩的新境界。此后,數(shù)以千計的詩人循著謝朓的腳步來到宣城,暢游宣城,書寫宣城的山水風(fēng)物。
唐代大詩人李白對謝朓尤為景仰。李白七入宣城,屢登謝朓樓,七上敬亭山,追尋謝朓遺蹤,寫下了充滿深情的《獨坐敬亭山》《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等千古名篇,使宣城名聲大振,進一步激發(fā)了文人墨客的游興和詩興。
正是謝朓、李白的“名人效應(yīng)”,宣城成為歷代詩人的“打卡地”,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杜牧、劉禹錫、歐陽修、范仲淹、蘇轍、楊萬里、張孝祥、李東陽、王士禎等數(shù)以千計的詩人雅士追蹤躡跡,或仕宦,或寓居,或游歷,寫下詩文萬余篇,使宣城名揚天下。宣城,不僅是外來詩人的聚集地,更是培育了一代代本土詩人,延續(xù)了宣城的千年文脈。中晚唐時期,宣城歷史上出現(xiàn)了劉長卿、許棠、汪遵、萬巨、劉太真、劉太沖、史鳳等第一批本土詩人,自此之后,宣城本土詩人隊伍也不斷壯大,培育出梅堯臣、貢奎、貢師泰、沈懋學(xué)、梅鼎祚、施閏章等詩壇名流,他們熱愛家鄉(xiāng)宣城,不斷地書寫家鄉(xiāng)的佳山勝水。
唐代的宣城,有麻姑山、宛溪、清溪、琴溪、桃花潭、謝朓樓、謝公亭、東亭(東亭峰)、水西(包括水西寺)、開元寺、煉丹井等等。這些景點的形成與李白、白居易、杜牧等詩人的吟詠分不開的。李白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并在詩中稱贊謝朓“中間小謝又清發(fā)”,謝朓樓從此聞名天下。宣城三溪(宛溪、句溪、清溪)也是李白游覽和吟詠的對象。句溪和宛溪兩條河流縈回宣城,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中“兩水夾明鏡”就是描寫句溪和宛溪縈繞宣城的景象。李白也是吟詠水西寺的第一人,其詩《游水西簡鄭明府》是一首長篇古體詩,以寫景寄意,杜牧后來在其《念昔游三首》其三提到李白這首作品:“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木回巖樓閣風(fēng)。半醒半醉游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
宋元時期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景點。如都官墓,為梅堯臣病逝于京城汴陽坊,長子梅增載其柩南歸,葬宣城城南雙羊山,歐陽修作墓志銘,宋元皆有詩人吟詠。秋霜閣,又名秋山閣,該閣建于宋,取李白詩“五月思貂裘,為言秋霜落”之義。其他如永思亭、廣教寺、鰲峰、南漪湖、三天洞等也是因為詩人吟詠而顯名,遂成旅游景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