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陵——明鳳陽明皇陵。位于滁州市鳳陽縣西南,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其父母及兄嫂修建的陵墓。明洪武二年(1369)動工,洪武十六年(1384)竣工。明皇陵是一座規模巨大的建筑群,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城內有正殿、金門、皇堂橋、下馬碑、石人、石獸等建筑,僅供祭陵官吏住歇房屋就有數百間。明末,明皇陵毀于農民起義軍張獻忠等人的兵火,僅存32對石雕群像、無字碑和“大明皇陵之碑”。
皇陵碑高近七米,寬近2米,為現存帝陵之首。皇陵碑文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親撰,全碑文字約一千一百零五個字,分為九段,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我反復讀了開頭三段(辭章的),“昔我父皇,寓居是方,農業艱辛,朝夕傍徨。俄而天災流行,眷屬罹殃,皇考終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喪。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里惆悵。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黃壤。殯無棺廓,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計不張。孟嫂攜幼,東歸故鄉。值天無雨,遺蝗騰翔。里人缺食,草木為糧。予亦何有,心驚若狂。乃與兄計,如何是常。”細節不容虛構,家事不可粉飾。治家如此,治國也該如此。
全文分為四個部分,上述為第一部分“卑微的家庭背景”,接著寫自己的三年僧侶歲月,十七年戎馬生涯,以及開辟大明江山和昌運興盛的簡要經歷,這對于一個近乎文盲的帝王來說,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才華。
碑文的最后一段:“欲厚陵之微葬,卜者乃曰不可,而地且藏。於是祀事之禮已定,每精潔乎蒸嘗,惟劬勞罔極之恩難報,勒石銘於皇堂,世世承運而務德,必彷佛於殷商。淚筆以述,難諭嗣以撫昌,稽首再拜,愿時時而來饗。洪武十一年,歲次戊午,七月吉日建。”
大致意思是:我本想厚葬和遷陵,風水先生認為不可,此地風水極佳。建議我們每年選吉日來此祭祀即可。說得對,就要遵從。我聽從了風水先生的話語,即日起,年年來此祭祖,時時刻刻不忘祖先,勤懇為國家效力,希冀我大明萬古江山永駐。
后來,朱元璋政務之余,發奮讀書,吟詩作畫,《鳳陽志》記載,朱元璋寫過《思親歌》一詩:“苑中高樹枝葉云,上有慈烏乳雛勤。雛翎少乾呼教飛,騰翔啞啞朝與昏。有時力及隨飛去,有時不及枝內存。呼來呼去翎羽硬,萬里長風兩翼振。父母雙飛緊相隨,雛知返哺天性真。吾思昔日微庶民,苦哉憔悴堂上親。歔欷歔欷夢寐心不泯,人而不如鳥乎將何伸。”
感恩和追思,盡孝和勵志,是該詩的主旨。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