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淮方言的浩瀚星河里,“看”和“瞧”就像是雙子星座,字意相近,卻散發著不同的氣韻和光芒。
老無為人口中的“看”字,從舌根發音,氣流釋放后略帶鼻音,讀成“kin”,疑似保留了上古之音,外地人乍聽很難懂。“瞧”字發音無特別之處,略帶地方口音。當說到某樣東西“好看”,或對某個事件有“看法”時,這些“看”字,都是“瞧”字所不能替代的。可見“看”字有如大哥,語義更廣,可用的地方更多。相對而言,“瞧”字則像小弟,機敏活潑,個性鮮明。
1979年上映的電影《瞧這一家子》,至今仍被影迷們津津樂道。一個“瞧”字,就把電影里略顯夸張的人物性格和歡快跳躍的故事情節勾畫了出來,如果換成四平八穩的“看”字,怕是喜劇色彩要失去大半。好比“瞧熱鬧”要踮著腳尖,“瞧新娘子”要等掀蓋頭,那個靈動的“瞧”字,才是生動詼諧的點睛之筆。
人生中最早習得的動詞,總是帶著母親的體溫。尚在襁褓時,年輕的母親搖著撥浪鼓,左三聲,右三聲,做著單調卻不知疲倦的游戲,“寶寶瞧這里,瞧這里……”嬰兒的目光追隨著母親,這個動作叫做“瞧”,自此被銘記一生。
上學的時候,眼神常常游離到課堂之外,老師用教鞭重重敲擊黑板,厲聲喝道:“瞧黑板!”奔散的思緒隨之收緊,視線不敢再有一絲偏移。時隔多年,老師的教誨猶在耳邊,細想,當年老師為何不說“看黑板”呢?原來“瞧”字的分量,剛好與恨鐵不成鋼的咬牙切齒相稱。
幼時被哥哥欺負,也會向爸媽告狀:“瞧哥哥干的好事!”這個“瞧”字,簡直就是勢弱者手中的一支箭,把所有的不滿匯至箭頭,不求殺傷有力,只為引起父母的注意。如果說“看哥哥干的好事”,銳利之氣頓無。如果沖突繼續升級,還會冷冷地加上一句:“你再動我一下看看(瞧瞧)”,“看看”“瞧瞧”都是“試一試”的意思,前者氣勢明顯不夠,后者則夠狠夠硬。
小時也曾見街坊拉話,說“誰家老人病重,瞧了好多好多錢”之類的閑言。明明說的是尋醫問藥,卻不用“看”字,而用“瞧”字。“看病”看的是百病,大病小病都得看,“瞧病”卻有醫治沉疴重病的意思。想來“看”字好比醫者仁心,廣納百川,“瞧”字更似懸壺濟世,專醫痼疾。“看”字看似端正平和,語氣上不如“瞧”字強烈,卻有著獨特的溫度。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