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不清從何時起,我開始偏愛白米粽子。
小時候,每年竹筍拔節瘋長時,我就樂此不疲地尋找每個裂開可以剝的筍葉,交給母親處理。到了端午節,母親把種完秧稻留下的糯稻加工成米,包一些白米大粽子,開火煮熟。剝開粽葉直接啃咬,筍葉的清香和粽子的軟糯,立馬在味蕾里蔓延。再蘸上少許白糖,白白胖胖的粽子裹著絲絲縷縷的甜味,錦上添花的感覺不要太好。那時起,白米粽子最樸素的吃法就根植于心,帶著無法忘懷的記憶,伴我一起成長。
后來,市場出現大量帶餡的粽子,白米粽子已少得可憐,偶遇街頭攤點私人包的,總要多買些放進冰箱冷凍慢用,口感怎樣全憑運氣。有幾年還吃過同學為我特制的白米粽子,倍感珍貴,但過程耗時費力,真心過意不去。也曾嘗試自己包,奈何技術不敢恭維,難有媽媽的味道。故此,就有了既然難買那就忍著,寧可不吃也不湊合的無奈。
如今,在網上搜索“白米粽子”,就會有無數條信息呈現,但要買到口感純正有嚼勁的白米粽子,還是要從眾多賣家里用心甄選。
又到艾草青青粽子甜甜的端午時節,吃粽子依然有著紀念先人,延續文化傳承的意義,但更多的還是應節日氣氛。于我,鐘情帶著筍葉清香又口感軟糯的白米粽子,一直未改。人活著,總要為喜愛守一份執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