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豐樂河之濱的桃溪,與肥西一河之隔。桃溪的歷史源頭可追溯至春秋,甚或更早的虞夏時期。古鎮曾分東、西、南、北四條街,其中一條四五百米長、四五米寬的老街,是古鎮經濟文化中心。
古時的桃溪,依河傍水,廣植桃花,陽春三月,兩岸桃紅似錦,中夾一溪,故名“桃溪”?!疤蚁豪恕奔礊椤褒埵姘司啊敝?。
據史料記載,桃溪始建于北宋初,維揚一帶時有商賈經巢湖到此貿易。北宋詞人周邦彥時為廬州教授,曾游歷于此,并填有《玉堂春》一闕,詞中“桃溪不作從容住,斷藕秋來無續處”,即指此地。
桃溪人一直以有“兩只罐子”為豪。一只是茶葉罐——1958年,毛主席視察安徽時來到舒城,在新誕生的舒茶人民公社指示:“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好。以后山坡上要多多開辟茶園?!苯裉斓氖娌桄偳鄭徳铺荩叭f嶺千崗茶樹綠,千家萬戶制名茶”,是江北最大的茶葉生產銷售基地。
另一只便是“桃溪瓦罐湯”。
據烹飪飲食經典《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則成至味。這是祖先總結的道理,也是幾千年歷史的積淀。于是,瓦罐湯這道美食在民間應運而生,獨具特色。民間瓦罐湯一般以土質瓦罐為容器,放進肉類等食材,加滿純凈的清泉水,蓋嚴瓦蓋,僅留一孔通氣,以木炭火為主,小火煨之,三四個時辰后,揭開瓦蓋,煨好的瓦罐湯,汁味濃郁、香氣四溢,細細品之,味道絕佳。
自宋朝發端,民間瓦罐湯雖有上千年歷史,但能傳承下來的卻鳳毛麟角。
桃溪瓦罐湯聲名鵲起于1982年,在那個“改革春風吹滿地”的年代,沒有高鐵,沒有高速,國道、省道是交通運輸的主干線。桃溪位于豐樂河與206國道交會處,豐樂河水運雖衰落多年,但公路運輸開始勃興。這段國道,自古即為廬州、安慶兩府間的官道驛路。解放前,沿淮數省商賈麇集于此,借豐樂河水運之便,從事糧食貿易,停泊在豐樂河的運糧船隊長達數里,特別是入夜后,燈火相接,宛如一條長龍,形成“日有千帆過,夜有萬盞燈”的盛況,素有“小上?!敝雷u,后因豐樂河年久失修,淤塞嚴重,水運不暢,致使整個古鎮經濟呈現蕭條景象。
20世紀80年代初,綿延千里的206國道線上,因有一道瓦罐鮮湯而讓人來過還想來的小鎮桃溪人聲鼎沸。桃溪鎮有個美食一條街,這條街道,自桃溪大橋頭起,沿206國道向南延伸約一公里,路邊有大小飯店五六十家,從業人員基本都是周邊村民,且每戶有一二十個小火爐,清早點火,一爐一罐,小火慢熬,火候足,時間長。揭開瓦罐蓋,香氣撲鼻。只有用土瓦罐、用正宗土老鴨、用柴火慢燉的老鴨湯,才稱得上是地道的“一罐鮮”。
1982年,紅光村村民鄭昌應、鄭昌富、鄭昌才三兄弟率先行動,在桃溪大橋頭開辦第一家煨瓦罐湯的飯店——舒桃飯店。飯店開張后一炮打響,特別是瓦罐湯,成為主打特色菜肴之一,吸引眾多南來北往的食客,尤其是長途奔波的司機師傅。那幾年,不管去哪里,凡途經206國道、路過桃溪時,總想掐好鐘點,找家飯店,點一盤鹵菜、一盤炒菜、一份瓦罐湯,吃飽喝足了再返回家中。在此聞香下馬的食客遍及全國各地,尤以山東、江西、江蘇、浙江人居多,省城一些名人和日本、德國、韓國、印度等國外賓客也慕名來此品嘗。
瓦罐湯喝多了,我對民間為何喜愛瓦罐湯也就多了些了解:瓦罐湯的食材隨四季更迭而變化,每個季節要喝不同的瓦罐湯:寒露至立夏,喝排骨或老雞瓦罐湯;立夏至寒露,喝肚片或老鴨瓦罐湯。尤其老鴨瓦罐湯,鴨子要選本地農戶散養的灰麻老鴨,飼齡要在一年以上。除講究食材新鮮外,現代酒家更加注重科學的煨制方法,在不添加任何色素香精的前提下,經過數小時煨制,達到清澈透明、層次分明、口感清爽、味道香醇,才算得上正宗的桃溪瓦罐湯。
如今,這道舌尖上的美味不僅享有“天下一罐鮮”的美譽,更是許多在外游子心頭的一份鄉愁記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