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藝術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音樂藝術,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延續至今,它依然歸屬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即使今人習琴者日見增多,然真正領悟其古樸高雅、超凡脫俗之意境者,依然寥寥。古往今來,會彈古琴的人少,而斫制古琴的人則更少,既會斫制古琴又能彈奏古琴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朱志剛先生就是這鳳毛麟角中的一位。
心物相應,心手合一
沿著古色古香的肥東長臨河老街,很容易就找到朱志剛先生的“古琴斫制研習所”。
兩棟古色古香的老宅門對門,面街而立。一邊是朱老師古琴研習授課的場所,另一邊是朱先生的制琴工作室和制漆室。兩棟老宅中間夾著一條青石板路。走進堂屋正廳,只見朱老師正在一鏟一鏟地開鑿一張古琴的琴池,鏟下來的木屑堆滿了工作臺。
我問他:“為什么不用電動工具來開鑿琴池?”他指著堆滿工具的操作臺說:“你看,我這里找不到一件電動工具?!惫黄淙?,桌上全是傳統手工工具。細聊時,他才道出實情:“我做琴,圖的就是做一件快樂的事,沒有時間壓力,靜靜地做,一點一點地打磨。我享受的就是這個過程。做琴,就像與老朋友談心?!币娢也徽Z,他又說:“其實木材也是有靈性的,過度地用器械去震動它,破壞了它內在的天然紋理,就是琴做好了,彈出來的聲音也會受到影響?!?/p>
朱志剛至今依然承襲古法,純手工斫制古琴,這也是出于對傳統文化原生態的保護。他說:每一張琴都存在著微妙的音色變化,復雜的斫琴流程,往往需要一到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已經成型的琴坯,還要做表面大漆處理,不斷調試,最終讓音色更古樸淳厚,具有獨特的魅力。
心靜如水,修身理性
朱志剛的祖輩是清末文武秀才,他承襲祖輩德才,自小就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30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少年朱志剛到鄭州博物館參觀,被展示的古琴及播放的古琴音樂深深吸引,就此與古琴結下不解之緣。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師承九嶷派古琴大師管平湖嫡傳弟子王迪先生的高足高毅老師,學習古琴斫制和古琴演奏。
幾年之后,他在古琴斫制過程中,苦于對大漆技藝難以把握,曾不遠千里,專程尋訪中國現代漆藝泰斗喬十光之學生、福建省級國漆技藝傳承人俞崢,拜于門下,學習漆畫藝術和大漆手工制作技藝。后來,由于長時間在封閉房間里調漆刷漆,導致大漆中毒,渾身過敏,腫脹奇癢,久治不愈。最終,還是尋訪民間中醫,方得以治愈。
在斫琴之余,朱先生還從出土的古琴實物圖譜和大量琴書文獻中查找古琴斫制的資料。經過多年的拜師求藝、潛心揣摩,他以“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之志,融入自己“斫琴自娛”的藝術理念,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上踽踽前行,終于取得了足以讓自己無悔、讓社會認可、讓同仁稱羨的業績。
朱志剛說,制作一把好的古琴,要嚴格秉承古法來選擇良材,古人一般是以梧桐或杉木來制作古琴?!笆紫仁乔俨牡暮Y選,新木材水性太重,共振不好,而且容易干裂變形,只能選用兩三百年以上的老料來斫琴。現在這樣的老木料越來越難尋覓了?!?/p>
斫制古琴最終追求的當然是琴的音色。古琴與其它樂器的發音有很大的不同,古箏、琵琶、小提琴等是由薄面板震動發出聲音,面板越薄震動越大,音量也就越大。古琴是依靠厚面板發出聲音的,它的面板厚度可達20-30毫米,是其他樂器的5-10倍。所以它的聲音渾厚、圓潤、余音長,尤其是低音部分,如古鐘般給人以震撼。好的古琴高音部分圓潤甜美,清脆干凈,余音綿長不絕,有如絲綢潤滑、珠落玉盤。
朱老師至今已斫制出數十張純手工古琴,他所斫制的古琴無論是外形、弧度、共振、大漆工藝、過弦手感都已日臻成熟,已經形成自己的風格;在音質上渾厚飽滿、圓潤清亮,體現出傳統古琴風范。他的古琴受到上海、鄭州、北京乃至美國、日本古琴愛好者的青睞。
隨著對古琴美學及琴史研究的深入,朱志剛也開始嘗試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他現在除了使用老桐木、老杉木等材質斫琴,也嘗試用老金絲楠木等材質。
聊到在古琴方面的造詣,朱志剛坦言:“其實我并不是科班出身,也沒有專業學歷,更沒有考過什么級,可以說走的是個民間自學成才的路子。我彈琴、做琴,全憑自己的喜好和感覺。因為沒有一張琴能夠一次性制作成功,而是一個慢慢調理、仔細磨合的過程,最終才能夠找到古琴的最佳狀態?!?/p>
正襟危坐,收心澄慮
自古以來,凡有造詣的琴師都特別注重環境的優雅,因為只有在這種環境里才能體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而斫琴就更需要做到“心物相合,天人合一”。對這一點,朱先生似乎早已參透,他遠離鬧市,居于古鎮一隅,就是讓心保持寧靜。數十年來,他終日除了斫琴、彈琴,別無其它愛好。他不看電視,不玩手機,隔絕城市的喧囂,整日沉浸于古琴的世界里。
當夜深人靜、明月當空之際,朱先生或對窗撫琴,或與琴友們品茗研學,都透出一股雅韻。他常年待在工作室里,斫琴、彈琴、教琴,已成為他的日課。在靜謐中,他與古琴對話,與古琴清和、幽古、淡雅的特質琴瑟共鳴——體驗那種“高山流水覓知音,伯牙子期何處尋”的惆悵,這也許是一種修行吧?
在與朱先生交談時,我深深領略到他不擅言辭的性格:凡事你不問他,他不說,再三追問之下,他才有只言片語,而且絕無修飾。在他輕描淡寫的回應里,我能感受到他那質樸的外表下,有著一顆敏感的心。在朱志剛看來,古琴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技藝的精進和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是相輔相成的,他將對古琴藝術的追求,融入到他的生活理念:為人處世,就是一個“淡”字,加上“質樸”和“簡單”??梢哉f古琴帶給他的魅力,遠遠大于斫琴與彈奏本身。
近年來,朱志剛先生作為省級非遺項目廬州古琴斫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也參與社會各類公益性活動,如到學校、國學社、藝術團體開展古琴文化的教育普及宣傳,特別是為學生義務傳授琴藝,目的就是讓更多的年輕人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現和培養古琴斫制、演奏方面的人才。對于一些慕名前來拜師學藝的人,朱志剛是來者不拒,也不收取費用;面對遠道慕名而來的求藝者,他甚至無償提供食宿。
在我們的訪談快結束的時候,朱志剛先生彈奏了一闋古琴曲《平沙落雁》。此時先生摒棄雜念,收心澄慮??臻g與琴音互動,琴聲古拙縹緲,沉靜閑適,只有真正心靜的人才能體味出其中的韻意。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