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孫還小的時候,和我住在一起,女兒要在家里安監控,我有如負芒刺的感受,制止了她的想法。
一眨眼外孫上了小學,放學時小餐桌、興趣班、家里人錯綜接管,有一次陰差陽錯地誰都沒去接,待到興師動眾地尋找時,外孫居然自己安安穩穩回到了家里。
打那以后女兒就動起了心思,嘗試著讓他獨自回家,為了掌控孩子的行蹤,就在家里安上了監控。
女兒第一次在“家家”群里分享外孫獨自在家、伏案桌上的截圖時,那種乖羊被壓迫的樣子令人鼻酸,我便給截圖加了一條按語:“監控下的羔羊。”之后就想象著外孫放學回家的情景。別的同學家長領走了自己的孩子,孤零零的他在得到老師的放行許可之后,或隨伴,或踽踽,懷揣警惕,一路向西……回到家中,本以為獲得了放牛班春天般的輕松,突然意識到家里還有一雙“眼睛”,便乖乖踏進大人們為他設置的圈套……
這種想象令人窒息,于是,我在群里告訴女兒:“監控要留死角,與人留白!”。
女兒回:“臥室和陽臺都是死角。”
那個“呆蘿卜”知道走進盲區么?魚翔淺底,此刻我企盼一條魚游向無人知曉的黑洞。
“木直中繩”,教育和規范是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但是不留間隙的清規戒律會令人窒息,空白是魚的水,飛鳥的天空。作家池莉在長篇敘事散文《立》里講述了她24年養育女兒的經驗就是:“任何時候都維護她,信任她,盡可能地為她營造快樂輕松的氣氛。”
與人留白,就是給創造和發揮留下自由的天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