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街上,燒餅攤、炸串攤、鹵菜攤、水果攤,應有盡有。攤主們默契地守著各自的位置:老楊的燒餅攤在東頭第三棵梧桐樹下,小無為的鹵菜攤與他緊鄰,衢州鴨頭正對街口,而靠近小區門口的,是李姐的炸串攤。
老楊做燒餅有十幾年了,面團在他手里一揉一搟,便成了酥脆噴香的燒餅。遇有農民工師傅來,他經常會買二送一。賣鹵菜的小無為不愛說話,但每次稱重時,總會多給一點。衢州鴨頭的老板嗓門大,愛跟人嘮嗑,鴨頭鹵得入味,總是笑呵呵的。
李姐的炸串攤賣的無非是一些家常菜:青菜水靈靈地串在竹簽上,臭豆腐切成三角塊,面筋串得像小燈籠,品種挺全,素食一塊錢,葷食兩到四塊。唯有一味茄盒是別處少有的,茄子切片夾肉餡兒,裹了面糊炸得金黃,咬開來能燙著舌頭。
李姐是個四十來歲的中年女人,收拾得干凈利落。油鍋邊放著一條洗得發白的毛巾,隨時擦拭油鍋邊的污漬。我常光顧她家,將選好的食物放到不銹鋼盤子里,她會按照先后順序排好,挨個炸。炸好后,放入蘸料盤,用刷子熟練地刷上蘸料,再放進餐盒,遞給顧客。
買賣做得久了,便成了交情。
有一回,一個穿著校服的男孩站在攤前,攥著三塊錢,猶豫了半天,小聲地問:“阿姨,這些錢夠買什么?”李姐看了看他,麻利地炸了幾串素菜,又塞了兩個新炸的茄盒,裝好遞過去:“夠啦,拿去吃吧。”男孩愣了一下,李姐擺擺手:“快回家寫作業,涼了就不好吃了。”后來聽說,男孩獨自跟著做環衛工的母親生活。再后來,男孩偶爾來,李姐總會“不經意”多給一點。
這條街不長,從東頭走到西頭不過百來步,可每一步都踩著人情的溫度。那些藏在煙火氣里的溫情,就像夏日里的一杯冰鎮酸梅湯,入口甘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