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用餐,忽覺有小小的魚刺卡在喉中。心里一沉,試著又吃一口東西,那份“如鯁在喉”的痛感更立體化了。
片刻之后,不吃東西也開始痛了,只要咽喉部位稍有動靜,那根刺就針扎般狠狠地疼徹心肺。那份痛極具感染力,很快傳遞到五臟六腑。伴隨著每次疼痛,可以想象到那根小小的魚刺,應該呈彎曲的魚鉤狀,正好潛伏的喉嚨深處,奈之它何?
坐臥不安之余,沮喪地想著,除了就醫求助喉鏡手術之外,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自救?在網上搜索答案,有人說大聲咳嗽,還有人表示再吃點東西試圖把它壓下去。窮途末路之際,忽然靈機一動,有一種祭灶糖,專為拯救麥芒喉嚨卡刺存放的啊。
我為自己的發現激動不已。原本正是往日午休時分,此刻卻倦意全無,翻箱倒柜地找起那瓶祭灶糖來。
祭灶糖是紅薯、麥芽之類土法熬制的一種本地特產。上面裹上密密的芝麻,就被稱作“麻糖”。純正的祭灶糖市售于農歷過年前的祭灶時節。農歷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這兩天是民間的祭灶日。這兩天過節,家家戶戶都會買回一塊祭灶糖。它質地堅硬,又粘又硬的品性,放入口中,立刻粘在牙上。它這份粘而硬的特質,途經喉嚨時,恰好可以把麥芒、魚刺等卡在喉嚨里的“釘子戶”,連粘帶拖地克除干凈。
鑒于它的這種特殊用途,鄉下家家戶戶在享用祭灶糖時,都會留存一塊,小心翼翼地裝在干凈的玻璃瓶里,待到麥收時節,專治麥芒、魚刺卡喉之類救急的小概率事件。
祭灶糖,克麥芒。想想就讓人覺得如沐夏風般的美好,當一口祭灶糖被反復品味后,輕輕咽下,絲滑般地帶走那根魚刺或麥芒的時候,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那份劫后余生的欣喜:如釋重負。
雖然在城里生活,每年祭灶,也因這份情結,年年都會效仿小時候鄉下父母的樣子,留一塊祭灶糖存放備用。而且,不會存放在冰箱里,而是有樣學樣地放在帶玻璃的木柜中。
就這樣想著,四處攀高尋找、俯身翻查之際,忽然覺得喉中一片安寧太平。試著喝了一口溫開水,哇,那根刺,居然不治而愈,難道這是“祭灶糖,克麥芒”帶來的神奇力量嗎?我簡直開心得要飛起來,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趕緊把這個想法記在手機記事本上,把這一段經歷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
我寧愿相信,這是一份神奇的臆想。雖然沒有找出那塊祭灶糖,但它克制魚刺的信念,或許發揮了力量,這根想象中鉤狀的魚刺居然不攻自破。
轉眼又是麥收時節,密密的麥芒平整地鋪在中原大地上,微微泛黃的色彩里,映襯著農家喜慶豐收的歡宴。麥芒不可怕,魚刺不可怕,所有的艱險都一定能夠化險為夷。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看似平常的日子里,總有一款克星能夠相佑,讓我們歲月靜好。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