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前后,都會有許多考生的父母情緒不穩定,或焦慮、失落,或高興、得意。近日,有個家長對他的兒子兩次模擬考試的成績非常滿意。大家隨即夸獎、祝賀,什么“生子當如孫仲謀”,什么“充閭之慶”……
“充閭”,光大門庭的意思。《幼學瓊林》說:“子光前曰充閭,子過父曰跨灶。寧馨英物,皆是羨人之兒;國器掌珠,悉是稱人之子。”意思是說,兒子能光大門庭,叫做“充閭”;兒子能勝過父親,叫做“跨灶”。“寧馨”“英物”都是用來稱羨別人的兒子超凡脫俗;“國器”“掌珠”都是用來贊美別人的兒子才能卓著極受鐘愛。
《幼學瓊林》是明末的書,而“充閭”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曹魏豫州刺史賈逵老年得子,特別高興,感覺喜氣充滿了整個屋子,以及里巷,于是給兒子取名賈充,字公閭。賈充長大后,表現不凡,最后被封為魯郡公。故而“充閭之慶”得到了歷史的驗證,可以放心大膽地用來作為賀詞。
在宋代詩詞中,屢屢出現“充閭”二字。范仲淹《送江南運使張傅度支》詩:“于公已積充閭慶,蕭相還施富國才。”蘇軾《賀陳述古弟章生子》詩:“郁蔥佳氣夜充閭,始見徐卿第二雛。甚欲去為湯餅客,惟愁錯寫弄麞書。”……
宋代重視兒童教育,可由于其目的與成年書生一樣是為了博取功名,結果害苦了一些孩子。據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宋朝元豐末年(1085年)饒州神童朱天錫,得到了一個官位,許多父母羨慕中也想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神童”,從他們五六歲時就開始教念“五經”。有戶人家為了讓孩子專心讀書,竟然讓他坐在竹籃里吊到樹梢上,以此斷絕他與外界的接觸。別人家也開始效仿。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小說《樹上的男爵》中,寫一位名叫柯希莫的少年為了逃離成人世界,選擇待在樹上過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中國宋代“樹上的寶寶們”卻是為了服從家長“望子成龍”的意志,通過苦讀趕在成年前參加“童子試”。一批又一批孩子被圈禁起來,苦讀經書,制造“神童”之神話。
不過,也有例外。明代大臣何喬新從小就特別聰明,不同于填鴨式教育打造的“神童”,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十一歲時讀陳子桱的《通鑒續編》,有人問他:“此書比起《綱目》在取材和對人物評價上有什么不同?”何喬新回答:“呂文煥向元朝投降而不寫叛變,張世杰投海殉國不說是死節,曹彬、包拯之死不寫其官職,而記述伏羲、軒轅多采怪誕,似乎不恰當。”這就非常了不起了。后來,何喬新考上進士、從政幾十年,《明史》稱其“性廉介”。像何喬新這樣的“神童”,才算真正的“充閭”。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