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我和愛人心血來潮,要跟母親一道去長江外灘打葦葉。
江風不燥,陽光輕柔,蘆葦長得比人還高。此刻,江水尚淺,蘆葦、防浪林、各種野生的草兒綠得晃眼。尤其是片片青翠的葦葉在風中搖曳,發出沙沙的聲響,像是低語,又像是與那些不知藏身何處、總在嘰嘰喳喳的鳥兒討論著什么。
江灘上的蘆葦分兩種,一種是瘦長葉片的荻柴,葦稈較細,質地也硬,葉片長而窄,這個是無法裹粽子的;另一種俗稱“寬柴”,是以前編制葦席的原材料。這種蘆葦莖稈粗壯,葉片寬大有型,通常三片葉子即可裹出一個粽子。選定“寬柴”集中茂盛的地段,母親與我由外及里,開始采摘。葦叢很密,葦葉邊緣很鋒利,我們的頭上都裹了圍巾,胳膊上也套了護袖。
“只選中間那三四片就行。”采摘著的母親不忘提醒將一根蘆葦摘得只剩頂端幾片葉子的我,“下面的老了,上面的太嫩,烀出的香味會淡些。”
“你這下手也太狠了吧,把蘆葦的衣服都扒光啦。”愛人打趣接話道。
“還有,手指要抵住蘆葦葉靠稈子的部位,輕輕一拽,這樣葦葉根部呈月牙狀,不能連著老葉扯。”母親又傳授幾個竅門,“葉片有蟲眼的、中間被風吹裂開的都讓掉,這些摘下白勞無功哦。”
摘下的葉片在手里按次序疊加到二十片左右,另一只手再揪一片“荻柴”的長葉片,繞一圈,將葦葉捆扎成束。約莫采到二十束時,母親說夠了,這些包十幾斤米沒問題。
采回的葦葉還要經過一番處理。先是在清水中浸泡,洗去葉片上的浮塵;然后用濕布包裹,放在陰涼處“醒”一段時間;最后還要用沸水焯,讓葉子變得更加柔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