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霸主之一楚莊王熊旅是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楚穆王病故,楚莊王繼位。楚莊王上臺三年,白天打獵,晚上飲酒聽音樂,國家大事全然不放心上。他既不治理朝政,也沒發布政令,并且規定說,誰要敢勸告他,就將誰判為死罪。
楚莊王像(選自荊州市人民政府官網)
有一天,右司馬伍舉侍坐在側,對楚莊王說:“有一只鳥棲息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么鳥呢?”楚莊王說:“這只鳥不展翅飛翔,時間是用來長羽翼的;不鳴叫,是用來觀察民眾習慣的。現在雖然沒有飛翔,一旦飛翔必定會直沖云霄;雖然沒有鳴叫,一旦鳴叫必定會讓人震驚。你放心,我明白了。”
史書上沒說這位婉轉勸諫楚莊王的右司馬伍舉是安徽人,但我們可以通過史料進行判定。《通志·氏族略四》云:“伍氏,羋姓,楚大夫伍參之后也。伍子胥奔吳”;《史記·伍子胥列傳》云:“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員……其先曰伍舉,以直諫事楚莊王”。通過這兩條史料可知伍氏的世系關系:伍舉的父親是伍參;伍舉的兒子是伍奢。伍奢有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員(伍子胥)。
《氏族略三》又云:“椒氏,楚伍參之后也,或為伍氏,或為椒氏。”《國語·楚語上》和《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都將伍舉和椒舉并用。通過這些史料,可知伍舉的封地是椒。關于椒地何在,明正德《潁州志·卷四·人物》云:“伍舉,仕楚,為大夫。食邑椒,故又名椒舉。即今之椒陂鎮是也。”古代“椒”與“焦”可以互換,明椒陂鎮即今焦陂鎮,由此可知伍(椒)舉為安徽阜南縣人。
伍舉勸諫之后,楚莊王還沒有動靜,大臣蘇從又去勸諫。楚莊王問他:“你難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嗎?”蘇從說:“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夠聽我的意見,我就是觸犯禁令被處死,也是心甘情愿的。”楚莊王聽罷,高興地說:“你們都是真心為了國家好,我哪會不明白呢?”楚莊王很快就像換了個人,不但宣布“罷淫樂”,還親自處理朝政,廢除一批舊政令,發布一批新法令,“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伍舉、蘇從都得到提拔重用。經過楚國君臣持續十多年的努力,楚國戰勝晉國,楚莊王登上霸主之位,其間皖人伍舉勸諫之舉功不可沒。
伍舉后續經歷比較曲折,又產生了“班荊道故”和“楚才晉用”兩個故事。
伍舉與蔡國大夫聲子是好朋友。楚康王時,伍舉的岳父王子牟犯法逃亡,于是有人造謠說,王子牟畏罪潛逃,是他女婿伍舉通風報信并送他走的。伍舉擔心楚王聽信謠言而治自己罪,便攜家帶眷逃亡到鄰近的鄭國。住了一段時間后,伍舉覺得鄭國也不安全,便準備再逃往晉國。剛至鄭國都城郊外,恰巧遇到出使晉國路過鄭國的聲子。他鄉遇到故知,兩人都感到意外,也格外高興,于是“班荊相與食,而復言故”(《左傳·襄公二十六年》)。班是鋪設,荊是荊條。因為郊野偶遇,沒有坐具,只得臨時在地面鋪上荊條,席地而坐,邊吃邊聊,這就是成語“班荊道故”的由來,比喻老朋友意外相逢,不拘客套禮節,暢敘舊情。伍舉將自己外逃的前因后果告訴聲子,聲子為伍舉抱不平說,你先到晉國躲一段時間,我一定使你早日回到楚國。伍舉一家于是跟隨聲子去了晉國。
聲子完成出使任務后,專程從蔡國趕到楚國,與令尹子木會見交談,特別談到楚國的人才外流問題。聲子說,晉國的人才沒有楚國多,但不少晉國大夫極有才能,而且他們多半是從楚國過去的,“雖楚有材,晉實用之”。聲子還以伍舉為例說,伍舉因遭誣陷而逃亡晉國,這對楚國來說損失多大呀!子木覺得聲子說得很有道理,馬上下令恢復伍舉的職位,并派人將他接回楚國,這就是成語“楚才晉用”的由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