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王在位期間,先后滅亡湖北、河南、安徽等省境內的十多個小國,又將陳、蔡、鄭、許等比較知名的諸侯納入楚國勢力范圍。在春秋爭霸交鋒中,楚成王先是戰平齊桓公,既又戰勝宋襄公,就在他即將登臨霸主之巔時,晉文公橫空出世,在晉、楚城濮之戰中,晉文公退避三舍而后取得完勝,戰事雖然發生在山東,但是對安徽的影響深遠。
宋代畫家李唐《晉文公復國圖》(局部)。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因箭傷而亡,楚成王則在郢都隆重接待了晉公子重耳。重耳是晉獻公之子,因國內儲位之爭,重耳出逃,在國外流亡長達19年。經歷千辛萬苦之后,重耳于這年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定會有大作為,于是就以國君的禮節隆重接待。有一天,楚成王設宴招待重耳,氣氛十分融洽。席間楚成王忽然向重耳發問:“公子日后如果能回到晉國為君,將怎樣報答于我呢?”
重耳感到很為難,略加思索后回答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都是大王擁有的。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君王土地盛產的。晉國有的這些東西,都是楚國的剩余之物,我還能用什么來報答君王您呢?”
楚成王說:“話雖然如此,可你總得報答我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倘若托大王的福,我能夠回到晉國,晉國與楚國如果操演軍事,一旦在中原相遇,我將指揮軍隊退兵九十里相讓。這樣做如果還不能得到大王的諒解,我只好左手拿著鞭子與弓,右邊佩著箭袋弓套,與君王較量一番?!敝囟凇蹲髠鳌べ夜辍分械脑捠沁@樣說的:“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這段話產生了兩個成語:一是“退避三舍”。古代行軍以30里為一舍,三舍共計90里。退避三舍就是主動退讓、回避90里,比喻對人退讓,不與相爭;一是“與君周旋”。表面上說得很禮貌,實際表達的意思是,我愿意與你較量,奉陪到底。
次年,重耳回到晉國,成為國君,是為晉文公。第二年,晉文公扶持周襄王平定了王室動亂,在諸侯中威望大增,于是晉國成為楚國的爭霸對手。公元前632年,楚之盟友宋國背楚附晉,楚成王派大將子玉伐宋,將宋國都城圍困。晉文公出兵救宋,雙方即將面臨正面沖突。
楚成王與晉文公都不想發生戰爭,楚成王還告誡子玉要“知難而退”,但子玉執意要戰。晉文公如約,指揮晉軍主動后撤三舍90里。這是成語“知難而退”在典籍中的最早使用。
隨后晉、楚兩軍于城濮(今山東鄄城縣西南)展開會戰。晉軍選擇楚軍的薄弱環節,首先擊潰由陳、蔡兩國組成的楚軍右翼。同時晉軍主力偽裝退卻,誘使楚軍左翼追擊,然后回師夾攻,加以擊潰,迫使楚軍中間的主力也往后撤退,楚軍全線潰敗,楚軍主將子玉謝罪自殺。
戰后,晉文公在踐土(今河南滎陽市境內)組織諸侯盟會,周襄王親自前往慰勞晉師,晉國向周襄王獻楚國戰俘,周襄王策命晉文公為諸侯之長,希望晉文公“敬服王命,以綏四國”,晉文公成為新一代霸主。楚成王北上的鋒芒受挫,被迫向晉國請和,暫時退出中原爭奪,將戰略主攻方向轉向江淮。
楚成王太子商臣(楚穆王)是“蠭目而豺聲”(眼睛像胡蜂,聲音像豺狼)的“忍人”(殘忍之人),當初楚成王拒絕別人勸告,堅持要將商臣立為王儲。公元前626年,楚成王察覺到商臣的毛病,打算將他廢黜,改立他人,于是商臣與其師傅潘崇合謀,發動政變,率領宮中甲士將楚成王包圍,并逼迫他自殺。楚成王請求吃了熊掌再死,但被商臣拒絕,楚成王只得自縊而亡。《東周列國志》演繹說,潘崇逼迫楚成王自殺,“成王曰:‘孤方命庖人治熊掌,俟其熟而食之,雖死不恨?!顺鐓柭曉唬骸苷齐y熟,王欲延時刻,以待外救乎,請王自便,勿俟臣動手!’”就這樣,楚成王臨死前還為中國的語言寶庫貢獻了“熊掌難熟”的典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