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吃東西,酸味的不吃,辣味的不吃,苦味的更不吃,就偏愛甜味的。我還記得第一次吃苦瓜的情景:看著翠綠清爽、惹人喜愛的清炒苦瓜片,我夾起一筷頭塞進嘴里,嚼了幾下,滿嘴都是苦味,實在受不了,立馬吐掉,并用水反復漱口,真是“苦不堪言”。后來很長時間,我還心有余悸,再也不想碰它了。
很多年后,在一次聚會中,朋友點了一盤苦瓜煎蛋。一個圓形盤子里,鋪著一張完整的蛋餅,金黃中嵌著翠綠,還熱氣騰騰的。菜端上來時,朋友極力向大家推薦,說這是這家的必點菜。我拋卻過去的記憶,夾起一小塊嘗試了一下,微苦中透著濃香,細細品之,別有一番風味。所謂“少時不識苦瓜味,懂時已是不惑人”,此言不虛。這盤苦瓜煎蛋,深受大家歡迎,很快就光盤了。
民間流行一種說法:“苦瓜雖苦,但不傳苦于他物。”這是說,苦瓜不管與什么菜混合在一起做,它都不會把苦味傳給別的菜。人們根據這一特點,認為苦瓜具備“君子之德、君子之功”的品性,而譽其為“君子菜”。
苦瓜從不把苦澀傳給與之為伍的伙伴,這只是其生物特性,但確實能給我們一些生活層面的啟示。生活里,誰都有苦的時候,在苦難面前,保持自忍其苦、不遷怒于他人的平和心態乃“君子”風范,十分難得。
自苦而不苦人,這其中的“自苦”,是一種深沉的責任感與擔當精神;“不苦人”,則是一種深藏于內心的善良與慈悲。他們在生活的重壓下,或是在重重逆境之中,咬緊牙關,積極樂觀,尋找希望;他們在困苦中保持溫柔與善良,在黑暗中默默發光,努力用笑容溫暖周圍的人,也溫暖自己的世界。
自苦而不苦人,是一種生存的狀態,也是生活的藝術,更是生命的修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