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語文老師跟我們講過一件事。
他說,異地工作之后,有次回老家,父母看到他時開心得像個孩子,又是殺雞又是宰鵝的,做了一大桌飯菜。他要自己動手,父母總是不讓。老師說,那一刻他突然有了異樣的感覺,除了感受到濃濃的父愛母愛外,還有了一種“回自己家做客”的感覺。
老師的那種“回自己家做客”的感覺,我是多年以后才有體會。
那時候,我們每次回去,父母都提前買好大米、雞蛋、蔬菜之類,還提前曬曬被褥。就連我們回城里要帶什么東西,母親都在心中做好了打算。
如今,我也人到中年,遠離父母,無法在他們身邊常伴。父母時常在電話里表示,希望我們能常回家看看。父母對我的渴望和依賴,讓我內心一陣愧疚,我只能盡力去做。
其實每次回到家,我能做的事并不多,更多的就是陪伴,就是那種見見面的欣慰和喜歡。雖然電話經常打,也能視頻聊天,但在母親眼里,只有在身邊她才覺得心安,看得見摸不著的只能叫思念和掛牽。
其實,子女給父母再多的禮物、再貼心的問候,都不如親自回家給他們做一頓飯、刷一次鍋、陪他們嘮嘮家常等來得實際而有意義。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該珍惜的一定要珍惜,別等到時候,連“回自己家做客”的機會都沒有。
回自己家做客,聽起來是心酸,做起來是心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