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的故事自東晉始,就在民間流傳開來,可謂家喻戶曉。我是小時候從家鄉“小倒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獲知這個傳說的,但不知曉的是梁祝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舒城南港鎮的“梁祝村”。
據介紹,南港鎮周邊有眾多與“梁祝”故事相對應的遺址遺跡。梁山伯出生地就在如今的南港鎮向山村梁橋村民組,位于大別山余脈鹿起山腳下,距梁祝墓僅有200多米。梁祝墓位于206國道右側200余米處,古墓周長80米,殘高約5米,有小溪繞墓流淌。上世紀80年代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資料顯示,梁祝墓為魏晉時期古墓葬,當年普查時曾在古墓周圍發現同時代的墓磚與陶器殘片,證明該墓的年代與梁祝故事的發生時代十分相近。
梁家莊原為一個很大的村落,居住有上千口梁氏家族后人,后因地域狹小,逐漸遷往他處。現在只留下一戶梁姓人家,說是為了看護先祖梁祝墓才留在這里的。
祝氏在舒城為大姓,主要集中在舒城南港、舒茶和干汊河等幾個鄉鎮。南港鎮河沿祝家莊在上世紀50年代曾族居祝氏后人達數千。解放前祝家莊是遠近聞名的大莊園,當年祝家老宅屏門閣舍,雕梁畫棟,十分氣派,現在還保存了老宅遺址。在這座殘破敗落的院中,留有“祝英臺繡樓”遺跡,解放前祝家后人一直保留祝英臺小姐的繡樓,代代維修,可惜,老宅與繡樓被日寇炸毀了。
據考證,舒城干汊河鎮泉水堰村的祝家莊也是祝氏后人的聚居地,現有祝氏后代數百人。莊子前有一半月形水塘,塘水澄碧,當地人稱月牙塘。奇特的是月牙塘中有兩座古墓,當地村民說,左邊的是梁山伯墓,右邊的是祝英臺墓,水漲墓沒,水落墓出。
為什么要將墓修在水中央?祝氏后人解釋:“祝英臺私定終身雖有違封建道德倫理,但英臺畢竟是祝氏先人,其剛烈忠貞的精神值得祝氏后人學習頌揚,所以在莊子前的水塘中為其修筑紀念性質的衣冠冢,既不過分彰顯,也方便對祖先的祭奠。”
最早記載舒城梁祝故事的歷史文獻是1788年清吳騫《桃溪客語》:“舒城東門外有祝英臺墓”。清末金武祥《粟香四筆》中曾援引吳騫記載。清光緒年間邱煒萲(萱)《菽園贅談》也記載:“舒城梅心驛有梁祝墓”,并記載:“祝英臺為良家女,偽為男服,出外游學。與梁山伯共枕三年,雖心悅之,終以禮自持,以智自衛,故梁不知其為女子。他日歸,以實相告,且約梁速來家求婚。梁逾期至,父母已許字他姓,梁懊恨成疾死。及婚,路過梁墓,感舊傷情,一慟而絕。”
在南港鎮東南不遠處,就是梁山伯墓。墓側原建有一座廟宇,稱為“梁庵廟”。據遺留的斷碑殘文記載,此廟系乾隆年間當地梁姓大戶為祭祀先祖梁山伯而出資修建。在其東南兩公里處還有條彎曲的小河,河上原本有一座草橋,名為“梁庵橋”。傳說這“橋”和“亭”就是當年梁祝初識和“義結金蘭”的地方。
祝英臺拒婚的馬家也在南港境內。馬文才老家有說是鹿起山的馬家莊,與梁家莊毗鄰,距山伯墓三華里(現屬南港鎮鹿起村,簡稱南馬);有說是南港河沿祝家莊北三華里官莊馬家(現屬前進村)。我更傾向馬文才是南馬人,這樣更吻合祝英臺坐轎途經梁家莊縱身跳入山伯墓中化蝶的傳說。
舒茶、南港兩鎮的一些地名與梁祝故事中的景點名稱也非常吻合。一是梨山書院,傳說是舒茶鎮三九田村的花梨山。梨山書院自西漢時期便聞名遐邇。花梨山距離南港河沿祝家莊有二十余華里,符合“十八里相送”之說。二是“十八里相送”路經的景點,現在的地名都可印證。如“清水河飄呆頭鵝”(此河貫穿舒茶境內)、“龍王廟內拜觀音”(龍王廟是舒茶一個集鎮,此村名仍沿用龍王廟),路過鳳凰山,又叫落鳳崗(今南港鎮益山村),傳說梁祝翻山勞累時在此并肩而坐休息,故又名“并坐(座)山”;落鳳崗有個“井宕”,位于井宕村民組,傳說梁祝路過此處在井宕里“雙雙照影”。
如今的梁祝故里,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凄美一曲千古傳,癡情繾綣愛纏綿……”舒城南港作為全國“梁祝”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還將這段凄美的愛情故事,編排進大鼓書、胡琴書、廬劇等節目中……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