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通過評審,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節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春節的很多習俗禮數,之所以代代相傳,就在于這之中傳承的是中華民族和睦、和諧、和平的精神內核。
年
古時傳說,有一個叫“年”的兇猛的野獸,常常下山吞噬人畜,襲擊村莊。天神為了防止它禍害人間,把它關在深山老林,一年365天只是到年終才給它放一次風。人們在與它周旋時發現它怕紅色,怕火光,怕爆響,于是為了防災避害,每到臘月三十晚,家家戶戶都關門閉戶,挑燈守歲。燃放爆竹,張貼桃符,以嚇退年怪。原是防年,后來竟然演變成過年即過春節,由此可見我們先民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想象豐富的創造精神。其實,科學的解釋應該是,年只是個時間的概念,即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一年。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年由“禾”和“人”組成,象形為禾下收割或頭頂稻禾之狀。年與莊稼成熟收割有關,人們盡情享受豐年的喜悅,祈禱來年的豐收。親友聚會,飲食娛樂,遂成為盛大的節日,并衍變出許多繁復而又精彩的節日習俗。從臘月初八到元宵節的這個時段被稱為過年,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過大年。
臘八
先民為報答上天的饋贈,舉行一種名為臘的祭禮。“臘,歲終祭百神之名。”此俗起源于夏周,周朝始稱“大臘”,秦漢時甚為流行,至南北朝時,臘日才確立在農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有大儺、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相傳古代瘟疫鬼作祟,禍害人間。此鬼雖然兇猛,卻最怕赤豆。先民們找到了它的這個軟肋,便在這一天以赤豆打鬼,邊打邊喊:“儺!儺!”“村人擊細腰鼓,戴胡頭,及金剛力士以逐疫。”(《荊楚歲時記》)本是民間用以驅瘟禳疫的大儺,后來逐漸被游藝娛樂化,發展成為一種地方戲曲。
臘八食粥來源于佛教,佛祖釋迦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暈倒在地。一牧女以雜糧和野果熬成粥將其救醒,而這一天就是臘月初八。在宋代,臘八粥已在京都(河南開封)的官員中流行。到了明代,臘八粥走入千家萬戶,風靡全國。這一節俗除了品味各種雜糧外,也含有教人珍惜米糧、勿暴殄天物的積極意義。
祭灶
時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被稱為過小年。至于被祭者灶神為哪路神仙,歷來說法不一。《太平御覽》說:“黃帝作灶,死為灶神。”《淮南子·氾論訓》則稱:“炎帝作火官,死為灶神。”許慎在《五經異義》中,又以顓頊之子祝融為灶神,等等。
至于灶神的性別也是說法不一,《荊楚歲時記》說,灶神“姓蘇名吉利”,還有夫人,“姓王名博頰”。應劭的《風俗通》卻認為灶神是一“老嫗”。司馬彪所注《莊子》也認為灶神是個女的,但不是老嫗,而是“著赤衣,狀如美女”。《酉陽雜俎》中把灶神界定為男神,“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晦日(每月三十日)上天,白人罪惡。”所謂灶神每月上天向玉帝告人間罪惡,起源于西漢《淮南萬畢術》:“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
民間為了讓灶神在向玉帝匯報時,說好不說壞,以保合家平安,于是有了祭灶之俗。最初,這種活動每月舉行一次。漸漸地,改為每年一次,定在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此習俗從周秦以來,由簡而繁,衍化發展,到了宋代已經蔚為大觀。送灶神時,把灶馬焚燒于門外,再把稻草末和青豆撒向屋頂,算作給載神上天的灶馬草料。到了臘月三十,家家戶戶再把新灶神貼上,算是接灶神,至此祭灶活動方算結束。
除夕
農歷臘月三十為除夕。“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唐·杜審言)可見無論是皇家宮闈,還是民間百姓,都要在這一天守夜不眠,辭舊迎新。“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唐·杜甫)“守歲家家應未臥,相思那得夢魂來。”(唐·孟浩然)這就是《風土記》所說:“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當日要祭拜祖宗,是為請祖宗。是時,墻上掛祖宗的畫像,或者臺子上供祖宗的牌位,焚香燃燭,獻上供果。一家長幼依次行禮跪拜。禮畢,合家才濟濟一堂,歡聲笑語,入席吃年夜飯。
年夜飯是很有講究的,是一年之中的重頭戲。餐桌上除四碗八碟的豐盛菜肴外,還要有餛飩,取其“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要有餃子,意為“更歲交子”;要有長壽面,意為長命百歲。吃飯時不得舀湯淘飯,因忌諱來年出門遇風雨。除了主食,還有許多副食,且都含有一定的寓意。
席間或席后,長輩要向晚輩未成年人分發錢幣,是為壓歲錢,也有等小孩入眠后,悄悄把壓歲錢塞在其枕頭下面。此俗也與驅邪求祥、避兇祈福的信仰有關。壓歲錢習俗亙古不變,究其根本是長輩對晚輩祝福的一種形式。
相傳古代東海的一座山上有棵桃樹,樹下有神荼、郁壘二神,他們能吞噬百鬼,為鬼怪所懼怕。百姓們取來桃木,把二神畫于板上,然后懸于門戶,是為桃符。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對桃符稍作變動,不畫二神,而是寫上了吉利的聯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為中華民族最早的春聯。后來桃木為紅紙所替代。到了宋代此風流行。明太祖朱元璋尤喜對聯,并正式命名為春聯。
春聯分上下兩聯,須字數相同,平仄相協,對仗工整,詞性相當。其形式多樣,精美別致,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春節
古人最初以立春為春節,《后漢書·楊震傳》:“又無冬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焦心”。這里的春節其實就是立春,因為古代的傳統節日多與農事相聯。漢武帝時才以正月初一為歲首,是為春節之始。古時的春節有很多稱謂,如元日、元旦、元朔、正朝、新春、新正等。
正月初一,晨起首先燃放鞭炮(俗稱旺鞭),然后開正門,是為“放開門炮”。隨后向歷書所定的喜神方向行走,叫“兜喜神方”,亦稱“迎年”,此俗似已不再。接著,合家男女依次向家長拜賀新年,并向親戚鄰里拜年致賀。春節期間的言語很有講究,不許說不吉利的話,不許哭泣,不許詛咒。不許掃地,不許乞火,不許汲水,不許傾水。除夕時已把米預先淘洗干凈,以合家一升,再加天地和家畜各一升,俗稱“萬年糧”。
最讓人翹首期待和應接不暇的就是“吃年酒”,又稱“吃春酒”。人們一年到頭忙于生計,往往疏于交往,到春節才有充裕的時間。于是,親戚朋友相邀宴飲,為的是互通音信,聯絡情感。這樣的春酒,有時甚至延續一個正月。
到了初五,年節的高潮多少有些回落。大小商鋪開始營業,因為這一天是財神的生日,商家都虔誠地迎候財神,期望這一年生意興隆,財源滾滾。當然,年節活動并沒有結束。“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南宋·辛棄疾《青玉案》)到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長長的年節再掀高潮。過了元宵節,年節這才徐徐落下帷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