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里勞作的父母,每年養兩頭豬。徽州農村的習俗,年豬殺了,不同部位,師傅各有切割方式。前胛肉掛幾塊在屋檐下,自然風干;其它就是腌制晾曬之后,成來年春夏時節的腌肉,或是在時間的流逝中成了火腿。
父母說,肉就不要花錢買了,想吃來家拿。我隔三差五地回家,除了拿肉,還有時令的菜蔬,帶進城來,豐盈小家的生活。去菜市場,很多時候就是買條草魚。攤主殺魚時,我提醒他們:“麻煩你魚開脊背,魚鰾也要的。”
尋常殺魚,是魚肚破開,清洗干凈,塑料袋一放,遞過來。我選
擇開背,是方便回家清洗。一條魚,一餐吃不完,清洗、切塊,小塑料袋分裝放冰箱,燒三五回。菜市場,半個月去不了一次。
幾天前,我去買魚,按部就班的一套動作,行云流水之后,攤主隨手從邊上塑料袋里拽出兩根小蔥,放在裝魚的塑料袋旁邊,再套上一只干凈的袋子,遞了過來。我說:“這客氣啥。”她說:“魚燒好撒點蔥花,聞著香。你們為了燒魚,專門買蔥也沒必要,一兩根人家也不賣,買多了回家也是浪費,再說蔥又不貴。”
青青翠翠兩根小蔥,帶著人情的芬芳,帶著社會的溫情。買魚者心生感激,賣魚者隨意自然。兩根隨手蔥,還真是解決了我這個家庭煮男的大問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