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皖新聞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乘船入河,在蕪湖陶辛的荷道中穿行。
船兩側,荷葉高舉,荷香撲鼻。蒙蒙細雨落在船頂上,意境悠遠。
過橋,過橋,遇荷,再遇荷,我們便來到游覽陶辛荷田的上岸點——胭脂渡口。渡口的水呈現出淡淡的紅色,猶如胭脂在水中氤氳著。這里有個美麗的傳說:周瑜病逝,小喬隱居在此,清晨常在水邊梳妝,胭脂染紅了湖水,思夫之情,推波動水。
上岸,便是香湖島了,島上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荷田。時節已是深秋,同行的當地人告訴我,你來遲了,荷花基本上都謝了,沒什么看頭。
我本想說,留得殘荷聽雨聲,但眼前的景色不容我下如此傷感的結論:依然有大片大片的荷葉正綠意盎然著,每塊荷田里都有。綠葉挨著綠葉,青桿伴著青桿,在細雨中盛大浩蕩,震撼人心!
也有不少殘荷,葉已枯萎,黃乎乎、黑黝黝的,荷盤朝下耷拉著,沒了昔日的風采,蕭瑟之景觸目穿心。
最引入矚目的是,那些老黑了的蓮蓬,它們像是從墻上的畫中走來,被一根根細弱的、同樣是發黑的荷桿支撐著、舉擎著,雖已到了生命的終點,但很多依然倔強地高仰著頭,將臉面朝天;有些則垂下了,一副對著田水顧影自憐的模樣。它們是中國水墨畫里的秋冬蓮蓬,有枯瘦之美,需立定靜觀。
還是能看到荷花的,粉紅的、白潔的、多瓣的,似在挽留夏日,不信秋日已然來臨。
在并蒂橋下,我看到一朵剛綻放的荷花,美艷奪目,真正的萬綠叢中一點紅,開在清澈、蕩漾著小雨滴的河面上,點活了一河秋水。
在荷田里,我亦見到數顆鮮嫩的蓮蓬,平潤碧綠的蓬面上均勻地微鼓出一個個小包包,里面的蓮子們正在飽滿地成長。
當地人告訴我,陶辛河道密集,十橫十縱,有荷田600多畝,荷的品種達500多種,每個品種都有自己的特性:有些只長荷不生藕,純屬觀賞性的;有些蓮蓬大蓮子多,是經濟作物;有些荷花嫩而美,可作鮮花售賣……品種不一樣,衰枯的時間段也各不相同,同一塊荷田里,有枯有榮,也就好解釋了。
荷田埂上則是楊柳依依,綠絲如碧濤,它們是荷的伴。
離開香湖島后,我看到路邊有村民在賣蓮子,滿滿一大籃子。陶辛的荷全身都是寶,根葉瓣籽皆可入食,當地的"菡萏宴"有百年歷史了。六七月有游客來觀賞,帶熱旅游業,餐飲住宿都生意興?。黄甙嗽掠腥藖硎蘸苫?、荷葉,荷花可當鮮花養,荷葉可用于包蒸如叫花雞、荷葉飯等食物,蓮子更是價格不低的養生商品。荷已成了助力當地鄉村振興、給百姓增收的一大產業了。
陶辛的秋荷有大美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