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盛夏的一日,偶經包河公園,醉人的荷花、荷葉、蓮蓬、蜻蜓,順帶迷人的小魚兒和“噗嗤”露出水面的野鴨,無不令人顧盼流離。隨手拍攝了幾張圖片發到朋友圈,朋友們對此贊嘆不已,北大黃博士留言:"荷花和人狀態都很好!何不寫寫《夏日的包公園》?"我回復黃老師:"非常好的提示!路過時正有此想法,一定完成老師的指示!"但因瑣事所纏,拖至初秋才提起筆來。
提到包公園,首先不得不說它的來歷。包公園的主體古建筑群,是明弘治元年(1488年),廬州之府宋鑒在此修建包公書院,后易名為包公祠,這個高地又有“香花墩”的雅號。包公祠是紀念龍圖閣大學士、禮部侍郎、開封府君包拯的公祠。包公園的包公祠大殿建筑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捐資2800兩白銀所建,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包拯的故事在民間被傳為佳話,作為清官的代表,一千多年來,他成了公正和正義的象征。傳說包河園的藕,肉質脆嫩且無絲。因“絲”與“私”同音,又產于包拯的故鄉,俗稱“無私藕”或“無絲藕”。傳說吃了這藕能身體健壯,而包公不舍得吃就把它種到了包河里,長成了更多的藕給百姓吃。老百姓為了感謝他,便稱這藕為“無私藕”。
包公園因有包拯的輝煌歷史而與眾不同,然而包公園確實也有它獨特的魅力。坐落在環城公園南邊的這條悠長的包公園,就像一條長長的翡翠一樣豪華別致,又像一塊長長的綠色綢緞一樣舒適柔滑。河邊兩旁茂密的青草和大樹及搖曳的柳枝倒映在水里,就是一副流動的水墨畫,吸引著眾多的游人紛至沓來。走在包公園的北邊,這些大樹間的林蔭小道上,踩著鋪著精致花紋的青石子路,直面而來的是碧波蕩漾的水面和一座座造型別致的拱形小橋。每當走過一座橋的拐彎處,繞過一個坐落在水中央的建筑物,又一幅美景映入眼簾,滿池的荷葉一片綠野,嬌艷的荷花亭亭玉立,一排排高聳挺拔的大樹倒映水中,像忠誠的衛士守護著包河,藍天白云清晰地在水中展現,水天一色,視野開闊。我攀上小橋,觀賞著四周景色。橋下一位七八歲的少年,一手舉著高高的魚竿,一手拿回魚線查看魚餌,學著大人的樣子,但姿勢幼稚又滑稽,真可謂"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從少年的背后沿著河邊一直向東走去,清澈的水面不時露出成群結隊的小魚兒,它們鼓著靈動好奇的眼睛歡快地在水中游來蕩去,時而碰撞出美麗的水花,時而一躍而起,閃現出白色閃亮的魚鱗,優美的身姿如在跳水上芭蕾,與天空中銀色的飛機交相輝映,可謂天地美景相連,景物栩栩如生。
不遠處,又一片荷花圣地,旁邊聚集著游人,在荷葉間穿梭。突然,一只大雁“嗖”地一下躥出水面展翅飛翔,扇動著優雅的翅膀飛向遠方;幾只野鴨,不知何時鬼頭鬼腦地浮出水面,一會兒又一個猛子接著一個猛子地扎進水里,蕩出層層漩渦;蜻蜓也不甘寂寞,這時也正是它展示美麗翅膀的時候,它好像知道人們在為她拍攝,懸停在荷葉上方,襯托出它更加美麗動人;最美的還是荷花,"池塘荷葉露華漾,荷花魚兒水中藏"、"若耶溪傍采蓮女,笑摘荷花共人語" ,荷花是無數文人筆下生花的道具,況且她全身是寶,荷葉飯、荷葉雞、蓮子、藕,樣樣都是美食。
包公園也是老合肥人兒時夏日快樂的記憶。那時盛行斗蛐蛐,正值青少年時期的他們幾乎一到晚上就聚集在包公園四處的草地里扒蛐蛐,他們三五成群地圍在一起照著手電筒,尋找著蛐蛐中的"將軍",日日如此不亦樂乎,熱得滿頭大汗就一個個撲通撲通地跳到包河里洗個澡。小姑娘們則是在一旁觀看或為他們獲得的戰利品歡呼,她們多伴是來采花的,那時有金銀花、小梔子花,還有岸邊的荷花。她們將采來的花拿回家插在瓶子里分放在客廳和房間里,滿屋香飄四溢、沁人心脾。
夏日的包公園,處處是:蜻蜓漫舞空中飛,怡然自得水中魚。成對野鴨河中戲,賞荷觀蓮心中喜。包公園,不僅是包拯正義的化身,更是合肥人心中永遠的精神歸宿。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