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皖新聞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這一章的字面意思不難領會,難的是為什么“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為什么孔子不說成諸如“智者不憂,仁者不懼,勇者不惑”?
我這么一問,略顯躁動的空氣瞬間就沉靜了下來,隨后學生便眼巴巴地望著我。眼巴巴地望著我,我也不給答案,而是宕開一筆,說昨天晚上,一個同事在QQ里發了一條“說說”:書也讀了不少,可還是解不了心中的惑。我說我看了很是觸動,就想留下一句話撫慰撫慰她,說到這兒,我轉問學生:你們知道我想說句什么話嗎?他們搖了搖頭,依舊沉靜著。這個班的學生中規中矩,很是乖巧。我說我想告訴她:讀書確實能解惑,但讀書解不了所有的惑。猶豫了下,最終我還是放棄了,因為她需要的一定不是我這句話。
至此,我才切入話題:那什么人才可能沒有惑呢?孔子認為智者沒有惑,或者說不會被迷惑。這一點我們可以借用政治書上的話來解釋,即智者能夠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說到這里時,我故意停住了,“本質。”學生“跟跑”沒止住,脫口而出,替我接了下去。
對的,智者能夠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從這個角度講,智者沒有惑。這時,同學們都一一展開了笑顏,狀態也瞬間放松了,像是剛爬過一個小山坡。我不讓他們歇息,立馬又追問了一句:那仁者為什么不憂愁呢?聽畢,他們還我一臉疑問,眼睛齊刷刷地望著我。這表情在我的意料之中,備課時,我曾問同事,同事也是一臉蒙圈。
“仁者不憂”譯成大白話,即仁德的人不憂愁。“仁德”,辭書上的解釋是“待人寬厚而好施恩德”,通俗地講,“仁者”是什么人呢?我期待講臺下面有人能給出看法,可我往下望,卻見他們一個個都望著我,不吱聲。這些學生,你不指名,主動回答的人就寥寥無幾,是不是到了高二就都變得內斂了?見此,我只好妥協,自說自話:好人,更確切地講,是有能力愿幫助人的好人。這樣的人,沒有人愿意傷害他,因為傷害他于己無利;而一旦有人傷害他,人們還會群起而攻之。所以,這仁者有什么好擔憂呢?從另一個角度,我們又說——仁者無敵。
說畢,我轉而一問: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仁者呢?
“樵是仁者。”話語剛畢,班長汪詩語就嚷了起來,似乎有點迫不及待。不過,反響卻奇好,同學紛紛跟進:對對,樵是仁者……課堂又活躍了起來。
我一想,樵的確是個仁者。
“樵”是他們的數學老師,全名叫“汪春樵”。但我還想讓他們闡述理由,便追問一句:“為什么在你們眼中,樵是仁者?汪詩語你來說。”
“他待我們就像待自家孩子似的,輕聲細語,又不厭其煩。我們怕數學,卻很喜歡數學老師,因為他愿幫助我們,而且也在幫助我們。在我們眼里,他就是好人,就是仁者。”
我還沒有點評,教室里就響起了掌聲。在掌聲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你的每一份付出,終會有人銘記。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