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舊時合肥西鄉,即現在合肥所轄肥西縣,是“最后的大家閨秀”、著名的張家四姊妹的祖居地,但他們的親堂兄張璋,了解的人并不多。
張璋,1905年出生,1936年犧牲。原名張鼎和,化名張曉天,是出身于肥西張新圩的一位早期革命烈士。其曾祖父張樹屏是晚清時期的淮軍將領,至記名提督,太原鎮總兵,頭品頂戴。張家老大張樹聲更是官至兩廣總督的封疆大吏。張璋的父親名張聃齡,在兄弟七人中行二。聃齡的三弟武齡(又名張冀牖)所生的四個女兒就是張元和等四姐妹,所以,張璋與元和她們的血緣非常近。張家整個家族,在當地擁有良田無數,富甲一方。
2021年6月,安徽黃山書社出版了《張璋烈士紀念文集》,此書分為《人物傳記》、《烈士遺文》、《戰友懷念》、《親屬緬懷》、《文藝創作》、《遺書釋讀》六輯,收集張璋烈士的女兒、親友等人的回憶文字,并通過翔實的資料,將張璋烈士的奮斗經歷復原在讀者面前。尤其是本書附錄的、張璋烈士在安慶飲馬塘監獄的信件,讓張璋烈士更加高大地站立在讀者面前。這批信件于2017年初被發現,這對安慶和肥西縣黨史資料的充實也有著重大意義。
按家里排行,張璋人稱“四少爺”,他完全可以過著一種衣食無憂,不言政治,專心求學的公子哥的日子。但他放棄優渥的生活,做了舊世界的反叛者,做了革命的先驅者。
青年的張璋受五四運動的影響,20歲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天津開始,他短暫的一生,革命軌跡大致如下:天津→廣州(被捕)→日本(驅逐)→北京(被捕)→合肥(肥西)→上海→安慶(被捕、犧牲)。張允和在1994年的回憶文章中說,“四哥受了許多酷刑,上過老虎凳,鼻子喝過辣椒水,棒打腳踢是家常便飯。他比別人強,不但進過中國國內國民黨的監獄,他還出洋進過國外的日本監獄。”如此艱難的歷程,張璋心懷希望之光,從沒有改變過自己的追求與信念,他的大無畏精神,敵人視如眼中釘,聞之膽顫不已。在安慶被捕時,張璋家人和黨組織多方營救,安徽省國民黨黨部判其“無期徒刑”,但南京中央黨部駁回,要求“立即槍決,就地執行”,以除他們心頭之恨。
張璋入獄期間,他結識了進步獄警吳紀林,也正是通過吳的親口所述,還原了張璋烈士就義那天的壯舉。張璋弟張樞和致母親的信函可見:“……即赴吳紀林處詢問究竟……到東門外,一路唱黨歌至刑場,路上人均為惋惜,士兵亦嘆惜……上刑場小坡,因有鐐銬,行走不便,士兵用足蹬四哥,四哥云:請你就干吧,大丈夫男子漢,是不跪的!……”讀到此處,無比動容,為年輕的志士無畏無懼、大義凜然的精神而感動。
張璋犧牲后,沈從文等親友寫了許多回憶文章,其中沈先生的小說《大小阮》以“世界好一點,就得有人跳火坑”為主題,其中的小阮,就是以張璋為原型的。后期,沈先生立志要為這一位英雄四哥寫部小說,他在解放后,采訪了張璋的妻子和其他親友,留下了好幾萬字的寶貴資料,但因特殊原因,最終下落不明。否則,憑沈先生的文學素養,憑張璋鮮活的事跡,定會有部巨著產生。
在《張璋烈士紀念文集》中,全文附錄了關于張璋的12封信件,其中有10封是張璋在獄中寫給家人的:一封是張璋之弟到安慶給四哥收尸后,給母親的回信;一封是張璋之父聽聞兒子不在后,寫給女兒張昭和的信。張璋在獄中的信主要記載對母親等親人的掛牽,期盼家人聯絡舊時同學、朋友進行營救,還有希望家人能夠對進步獄警吳紀林的工作進行安置等,讀來有情有義。他臨死前,寫在煙盒上的16字遺言更是打動許多人的心:教育我兒,繼承我志。代我收尸,勿告我母。
張璋,不是文學作品里的人物,他的英勇事跡不是出自作家筆下,他是實實在在的,是來自合肥鄉下的革命先烈。而今,歷史已經翻到新的篇章,但他們精神如炬,信念如磐,是我們在新時期不忘初心,確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引領。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