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不知怎么的,竟對老書情有獨鐘。這里所說的,并不專指年代久遠、歷經磨練的傳世經典,也不專指微言大義、含蓄蘊藉的古代書籍,而是指頁面微微泛黃,翻閱處淺淺卷曲的舊書。也許更愿意稱它為老書。
去借閱書籍時,有新舊兩版擺放在那兒,我定會選擇封面褶皺、有修補痕跡的舊的那版。這樣的情結難免惹來譏諷,說是除了矯情再無其他。有人專門購置遠年舊書,認為那是歷史風塵,舊得有味,舊得合乎章法。但如果作為自己的珍藏,或勤使用、勤翻閱的書籍,便可能不大喜歡弄舊弄臟的了,他們在乎書的韌性。正像一位作家書中寫的,不能因為古銅鼎綠銹斑剝,把日常器皿也都搞臟。這種想法也的確是在情理之中的。
之所以喜歡老書,一方面,有些確是睿智的經典之作,另一方面,總覺得經過很多人的瀏覽觸摸,書籍好像變得更為厚重了,它變成了時光流淌的記錄,也裝載著無數閱讀者的痕跡。偶爾尋得一張前人留下的書簽,或是看見那用典雅的字體寫下的批注,就仿佛各種思想、感受、智慧交流碰撞,所有的成果都蘊藏在了泛黃的紙張里。相較之電子書,閱讀時還需承受令人眩暈的屏閃,翻開一卷老書便多了幾分情趣和意味,輕嗅墨香,確是人生之樂事。
既然說到了老書,就不免涉及到經典之作。談到經典,我想起前段時間一位傳播學領域教授的講座。講座主要圍繞新媒體展開,談到現在比較流行的社交媒體、視頻媒體等。
我記得其中他提到的一個觀點,雖然輕描淡寫,卻使我感觸良多。他說:"如今很多社交媒體都只限制在幾百個字了,那些幾十萬、幾百萬的長篇小說幾乎沒人能夠耐著性子看下去的。"這位教授在講述時,只是在說明現象,并不是帶著個人感情色彩去批判新媒體或長篇小說。然而,當初各種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的時候,確是遭受了許多人的口誅筆伐,這些批評者認為這種短小的、膚淺的表達方式雖然能更快、更直觀地傳遞出內容,但同時也會讓人不自覺變得浮躁起來。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悲觀,即使新媒體更新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仍然有很多人熱愛紙質書,他們既會利用社交媒體去消遣時光,也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去閱讀那些鴻篇巨制。
人們喜歡微信、微博這種短小精悍的文體倒也無需過分指摘。在什么都要求“快”的時代,人們得掙錢,需吃飯,為生活奔波忙碌,偶爾停下來看看微信、微博上的段子笑話,能夠放松身心。對很多人來說,當花上幾天時間捧一本經典來讀時,同事可能已經完成業績被提拔升職了。"內卷”時代,怎么敢浪費時間來讀書消遣?
不過,經典是藝術,藝術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經典的作品往往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也最能代表一個時代,與社交媒體上的文字存在本質的區別。新媒體上那些短平快的文字,多是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從而賺取觀者的注意力。經典也可以讓讀者有興趣看下去,但很少使用迎合大眾的方式。經典是共鳴,是引領,是超越。
讀書窗下少人知,綠陰幽草勝花時。時間總能擠出來的,抹去躁動不安的情緒,聆聽經典的聲音。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這本書中,借書中人物之口說了一段話:"不是說我不相信現代文學。我只是不愿意在閱讀未經過時間洗禮的書籍上浪費時間。"不妨于此做個變動:不是說我不相信剛剛出版的新書,我只是更愿意花費時間去閱讀那些經過時間沉淀的書籍。
喜歡老書。喜愛經典。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