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今年回家是老早就起心動念的事情,由于單位舉辦大活動,我不得不推遲休假時間,沒有見到回家夏收的父親,等我回家,他又遠赴寧波謀生。和別人不同,人家父母希望子女多回家看看,我父母一直不讓我回家,說是沒有什么事情,來回跑一趟折騰,還要花很多錢。我說想回去看看,他們拗不過我,這才回家。
從池州坐高鐵到阜陽3小時的事情,不過從阜陽高鐵西站到汽車阜陽北站擠公交兜兜轉轉要1個小時左右,等坐上去渦陽的汽車,半途在張村鎮下車已經是下午2點。相比旅途的勞累,踏上家鄉土地的欣喜更多些。在高鐵上的時候,我大多閉目養神,偶爾睜開眼看到窗外的高樓大廈或樹木風馳電掣般的遠離我,似乎在催促我趕緊回家。遠離城市的地方,看到溝壑不平的土地和水塘,附近就是居民,時不時的跳躍出不同色彩的房子和莊稼,感覺自然、輕松、自在。等到達皖北境內,特色越來越明顯,道路兩旁大白楊多了起來,灰塵多了起來,一座座平房或樓房映入眼簾,顯得有些過于呆板,不像南方的房子雕梁畫棟十分花俏。倒是那些地里的莊稼十分親切,玉米啊,大豆啊,黃瓜啊,絲瓜啊、西瓜啊,當然了房前屋后的桃子、葡萄、石榴、杏子等果樹長勢十分喜人。我擔心自己的眼睛錯過這些熟悉的美好,手機不停地拍攝短視頻,記錄下回鄉的點滴碎片。
等我走進家門,覺得有些奇怪,母親一人在午休,侄子和侄女應該放暑假了啊,一問才知道被老師叫去補課了。一遍和母親閑聊日常瑣事,一遍翻騰家里的好吃的,香瓜、桃子、西紅柿、西瓜全部吃一遍。雖然是生活幾十年的地方,回到家中,多少有些不適應,以前司空見慣的生活場景,現在看起來臟兮兮的,家中喂養的鵝、雞、狗在門口拉屎,扔掉的果皮招引蚊子和蠅子嗡嗡叫,看到屋子里蜘蛛網和油污,心里不是滋味。不過,這恰恰是當下鄉村生活的一部分。
母親每天的必修課,就是接送她孫子孫女上學、放學,照顧他們的衣食住行,嘮叨他們的學業。還有空余的時間,母親就侍弄莊稼和房前屋后的小塊菜地。母親說,不像你在城里生活,一根蔥都要買,農村有吃不完的豆角、莧菜、茄子、南瓜、冬瓜、黃瓜、瓠子等時令蔬菜,如果飼養了家禽,基本不用買菜了。更重要的這些菜都是自家種的,吃的放心。
在家一周的時間,除了走親訪友和看閑書,大多時間陪著母親到鎮上接送小孩、購物。更多的時候,我是漫無目的地在人潮涌動的街頭看著來來往往的陌生面龐,似乎尋找著破解秘密的答案。偶然手機響起來,我也是簡單回應幾句或有一句沒一句的應答,因為回到鄉村很自在,什么都不用管,做自己就行了。就連吃飯這事,我也是聽從母親的安排,她叫我吃飯,我就吃飯,其實那幾天沒有什么饑餓感。這樣的日子短時間很不錯,不過時間長了,我有些不安,想逃離,想去遠方。
內心的矛盾逐漸凸顯,不得不反思,這還是我朝思暮想的家鄉嗎?翹首以盼的家鄉怎么會待不下去?明明很想家,回到家又有些落寞,短暫停留之后又想逃離。我想,也許,原先那家不是我的家,祖先是從別處搬家過來,只是住習慣了一個場所罷了。而現在我又要去另一個地方去安家落戶,以后我的子孫就當做家。也許,家已經成為我的一個精神符號,支撐著我向前走,越過這人生的溝溝坎坎,但是也不能長久待在家里,我向往外面的世界,無論是一帆風順還是一波三折,都要走一遭,這是我的宿命。哪里是家呢,親人在哪里,哪里是家,哪里生活的好,哪里就是家,我心安處即是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