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晚飯后散步,是我固定的運動項目。
從家出門右拐就是濱湖西路,穿過綠地,便到湖邊,五百米距離。黃昏后,湖邊人多起來,狗也多起來,跟人一塊遛彎。沙灘是孩子們的樂園,廣場就是大媽們放飛心情的天下。健身器材那一塊,老頭老太太都愛往那里集中,慢悠悠地聊天、運動,玩什么器材都像打太極。
在湖邊散步,常會遇見熟人,免不了寒暄一陣子。我選擇在人行道散步,人少,清靜,可以不受干擾展開慢慢思緒。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或許是從今夏開始,百米長的人行道也熱鬧起來,人來人往。行道樹下,又見久違的賣菜人。
我喜歡散步時順便買點蔬菜。因為這里的蔬菜鮮嫩,散發著泥土的芳香,還能聽到熟悉的鄉音:“這豆角,地里剛起的喲!大姐你買一點,便宜。”賣菜的幾乎都是老人,下午三四點,從附近菜地趕來,騎著電毛驢、踩著三輪車,甚至走幾公里路來的。他們匯聚到這個地方,在行道樹下擺開一檔檔蔬菜,挨個坐在自帶的小凳上等待。
他們的身體硬朗得很,都是閑不住的。我想象得出,城郊接合部的荒地、自家小院以及邊邊角角,他們都種上菜,一畦一畦的,荒地被整得生機勃勃。盡管現在生活無憂,但種菜,既鍛煉了身體,還掙點零花錢,手頭也活絡些。平時,給孫輩買個玩具或買件新衣,春節再包上壓歲錢。左鄰右舍有個紅白喜事,湊個份子,體面一些。自己想吃什么就買什么,不需要向兒女伸手。自食其力,老人們做人的底氣,勞動的價值,辛苦的回報,許多時候,還真就悄悄地藏在每一棵菜里。
擺個菜攤,也是他們閑聊的好時光。邊上坐的也不一定是熟人,因為攤位是不固定的。但只要嘮上三兩句,便知道對方住哪干啥,說不定還搭上個轉折親呢。上至國際國內大事,小到家長里短,某家孩子考上大學了,那孩子聰明、懂事,暑假在敬老院做志愿者。某家女兒才十八歲,生病去世后將器官捐給國家了。還說村里有了老年食堂,政府真是好……看似說得漫無邊際,其實也有一根無形的主線穿引。
散步的人們被一排新鮮蔬菜吸引了。茄子、辣椒、豆角、冬瓜、黃瓜、絲瓜、西紅柿,還有南瓜、玉米、葫蘆,凡這個季節該有的,一應俱全。這些菜蔬讓人放心,不需挑挑揀揀,也不必討價還價,似乎是買賣雙方達成的默契。最后,賣菜的說,共7.5元,零頭不要的,就7元吧,反正自家菜地種的,只賠些功夫。買菜的說,也不差這幾毛錢,再添個小辣椒,湊個整數8元,菜可真是好啊。買賣的互動,帶著情感,把這人間煙火氣息攪動得愈發濃烈。
有次,我買完菜,用微信掃碼付款,大爺支支吾吾:“能用現金付嗎?”我摸摸口袋,翻個底朝天也沒有,只能放棄了。大爺這才從口袋里摸出微信二維碼,“?!钡囊宦暎犊畛晒Α傓D身離開,一個細弱的聲音傳入我的耳朵。“我好像沒聽見叮當聲,錢是到賬了吧”,賣菜大爺自言自語。我又轉身回去,打開微信支付頁面給大爺看,他瞇著眼湊近手機,說:“耳背眼花了,看不清嘍?!比嗽谒氖畮讱q就開始退光,何況大爺是古稀之齡。我晚上在家看一盒消炎藥說明書,因老花鏡在辦公室沒帶回,無論我瞪眼還是瞇眼,就是看不清上面小字,磨得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此刻,大爺的心情我十分理解。便將手機微信支付頁面上文字,大聲念給他聽。“天河灣菜農許爺爺,對嗎?”“是的,孫女給我起的名字”,說起“孫女”大爺立馬眉開眼笑了,幸福從心底里往上泛,嘩地就鋪滿了一臉。還有個老奶奶,帶個小本子,將每筆錢記錄在本上。后來才知道,原來老人們微信收到錢掃在兒女手機里,兒女工作忙,有時候忘了,他們又不好意思要。所以,賣菜的人最好付現金。
月亮掛在樹梢。賣完和沒賣完的都在收攤,臉上洋溢著收獲的滿足。臨走時,不知誰言語著:“再過幾年,我們也干不動了,這菜地咋辦呢?”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