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王維這位大詩人,常常被人們看作唐詩界獨一無二的“男神”。詩畫雙絕,音律超群,再加上出眾的相貌,以及一兩樁似有似無的韻事,總能引發無數文學青年或美好或狗血的猜想。
然而,不同于李白的開朗飄逸、杜甫的沉郁認真、白居易的平實乃至話癆,或許是由于王維的詩寫得過于空靈,又或許是他的人生經歷過于平實,談起王維時,我們常常發現,要在“男神”之外,給他的性格加上一個雖不能至亦不遠矣的標簽,其實是件挺困難的事。
即便是王維的“真愛粉”,讀完一部詩集,似乎也很難說清王維本人的性格。當我們讀“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時,很容易腦補一個一邊拍著你的肩膀指點江山,一邊噸噸噸大碗喝酒的豪爽大叔,并且覺得李白真是親切得很。但讀王維的詩,我們往往只會感慨,“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這是真真正正的無我之境啊;“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就是將自我消融于萬事萬物之中,以自然之眼看自然啊;“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這是何等無私的精神,甘愿讓自己成為大自然的攝像頭,絕不留給自己一點出現在鏡頭中央破壞美感的機會啊。
王維毫無疑問擁有高超的審美水平,但我們很難僅僅通過詩歌搞明白,習慣于把自己隱于詩歌之后、隱于山水之中、隱于空靈無我的面紗之下的王維,在現實生活中,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即便我們明明都知道,王維的人生中,不只有那讓他靈感爆棚的桃花源似的輞川別業,他不僅是著名詩人、畫家、音樂家、大唐文藝界的全能型人才,也是科舉中殺出來的一代學霸狀元郎,是在做官和隱逸之間來回晃悠的大唐打工人王右丞——雖然后面這些身份帶給他的煩惱也許大于快樂。
由作家趙焰所寫,華文出版社全新出版的《王維:空山不見人》,試圖從史料入手,分析王維真實的性格,探究王維矛盾的一生——所謂真實的性格、矛盾的一生,意思就是,在承認王維的男神屬性不可動搖的同時,也帶著理解和溫情,認真審視王維性格中的優缺點,審視王維的選擇、信仰和由此而走向的命運終局。
根據趙焰的觀點,王維的性格中,似乎有點“社恐”的因素,這當然算是一家之言,不過也能自圓其說。在《王維:空山不見人》中,我們可以跟隨作者的筆觸,完完整整回溯王維的一生——幼年喪父的經歷,造就了他對死亡的敏感與恐懼,成為他投入佛學懷抱的基石;青年時代在科舉中一舉奪魁,卻旋即由于意外和皇帝政策的變動,從自己心愛的音樂技術崗位——太樂丞,調任成了地方官,自此對仕途晉升更加“佛系”;多次想要歸隱,回到山水間過一種對于“社恐人”來說可以盡情“自閉”的悠閑生活,卻因為身為長子需要養家糊口,只能一次次回到朝堂間打工賺俸祿;好容易有了財富自由,買下輞川別業,可以過幾天游山玩水寫詩作畫的逍遙日子,又遇上了安史之亂;因為安史之亂里被迫附逆的經歷,余生一直心存愧疚,最終為了心安,把心愛的輞川別業捐成寺廟,自己孤獨而終。這樣的一生,也算質本潔來還潔去,但絕不能說多么揚眉吐氣。當我們發覺,在詩歌的世界中顯得淡泊高遠、無比通透的王維,在現實生活中居然也曾面對那么多無奈與爛攤子,在瞠目結舌之余,其實也會感到,這位佛系的“男神”,有著很接地氣的一面。在生活加諸其身的一重重意外和煩惱之下,仍能保持一顆玲瓏剔透水晶骰子似的詩心,更讓人感到王維的難得。
自然,王維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那么完美無瑕。本書專門將王維與陶淵明兩位文學界的田園生活愛好者做了對比,還告訴我們,王維其實并不完全認同陶淵明的生活態度。書里甚至專門引用了王維的《偶然作》——一首每個字都在吐槽陶淵明的長詩,來證明這一點。在作者趙焰看來,“王維不贊同陶淵明的方式,以為不為五斗米折腰只是逞一時之能,得一時之夸贊,同時棄官歸隱只顧自己飲酒,不問家中生計,也是不負責任的。”
確實,在《王維:空山不見人》基于史料的描述中,我們能看出,王維對家人有著超乎尋常的責任感,他曾寫了不少自己看了或許都尷尬的干謁詩,拋開骨子里的淡泊和疏離,不惜披上趨炎附勢的面目,僅僅是為了謀求薪水待遇更好的工作,以便給母親和弟妹提供更好的生活。然而,當時間轉到安史之亂,看到王維面對安祿山叛軍的痛苦、矛盾和妥協時,人們恐怕也難免兩相對照,想起陶淵明是何等金剛怒目,說歸去來就歸去來,寧愿乞討也不改其志,并且感慨王維面對生死存亡的關鍵節點,到底是有點兒有小節而虧大義,性格中多了幾分動搖,缺了幾分堅決。
但另一方面,王維是有著充溢的同理心的。他或許不算是鐵骨錚錚的義士,卻始終是一個感性、善于共情的好人。這就是為什么,他會在《偶然作》中指責陶淵明“生事不曾問,肯愧家中婦”,能夠站在被大多數人忽略、遺忘的陶淵明夫人的角度,埋怨陶淵明的確守護了自己的操守和志向,卻從未站在家人的立場上看問題,實在有點對不起自己的妻兒;這也是為什么,當他聽聞一個賣餅婦人被王公貴族強占的事情后,能夠站在那位婦女和春秋時代被大國強占的息夫人的角度,寫下她們屈辱而又難以反抗、“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的辛酸;這還能夠用于解釋,他在晚年為何始終為自己被迫附逆的經歷而慚愧、痛苦,盡管唐朝皇室丟棄長安的離譜操作,才是諸多官員糊里糊涂附逆的根源。
讀過《王維:空山不見人》,充分了解王維后,再次在腦海中建構王維的形象,自然會有所不同——他依然風度翩翩,多才多藝,不過有時也會被生活折騰得焦頭爛額,乃至被迫做一些違反本性的事,幸而始終保有高邁的精神追求和對美的敏感嗅覺;他沒有足夠強大的意志,也缺少反抗黑暗的勇氣,但他有自己的底線,而且有一顆溫暖的、善感的心,因此,他雖不完美,但依然討人喜歡。當我們帶著這樣的形象,去讀王維的詩歌,或許會破除一些“濾鏡”,卻也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終南的青山秀水間,曾徜徉著這樣一個王維,以他的才華與深情,在爭奇斗艷的唐朝文學風景線中,留下一片清麗脫俗的溪山勝境,這是多么可貴的一件事情啊。
(《王維:空山不見人》,趙焰著,華文出版社2023年6月第1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