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沿著市府廣場前的淮河路,在混合著樹木與泥土氣息的微風中往西行走,很快就可以看到路南那一片由水杉、雪松等構成的城市綠化帶。在城市的鋼筋水泥叢林中,這片綠地格外引人注目。在這條富有人情味的道路邊,呈現出一種景隨步移、變化豐富的城市特有的空間結構。
站在淮河路與六安路的交會處,東側路邊上是曾經合肥市最高的樓——郵電大廈,西邊是新華大廈。路北有一塊綠地,號稱是合肥老城區價值最高的一塊綠地,是曾經的段家祠堂所在地,現在那兒還有一棵百年的廣玉蘭。路口的東北角曾經有一排二層灰磚樓。在這些建筑中間,分布著很多中小規模的建筑,或者是民居,或者是沿街店鋪。在這條街道上,可以感受到一種多樣性,書報攤、美食店、服裝店、小飯店等等,這些滿足街區生活多樣化需求的中小型店鋪各顯特色,在無意識之中實現了相互間的合作支持,構成了一幅色彩豐富的城市世俗圖景。
在這里,我們可以觀察到這樣的生活畫面:一位公司白領打扮的年輕人在路口下了車,匆匆走進公司所在的大樓。與此同時,一位退休的阿姨從老宿舍區走出,與年輕白領不同的是,她的步履是緩慢悠閑的。她不慌不忙地走過淮河路,來到小樹林里,一群老友已經在那里等她了;還有一個估計是在做兼職的年輕人,在人行道上派發廣告單,來來回回顯得格外忙碌;兩個中年男子正從一輛停在路邊的小貨車上卸貨,搬到路邊的小店中……這就是合肥老城里的生活形態,最普通、最瑣碎的城市日常生活。
然而,所有這些都只是整體街道的感性直觀的部分,這個場所的最大特質,在于空氣中隱約彌漫著的一種歷史感,它可以隨時喚起人們懷想的古老格調。那些重要的東西似乎隱而不見。其實這個充斥著當下城市世俗生活場景的街道,就是當年合肥的母親河——金斗河的流經之所。在一張歷史照片中,這段金斗河邊就是那座飛檐翹角的高大院落——段家祠堂。無論何時,行走于此,始終有一種深沉與肅穆,源于歷史的因素而在步履之間存在的。
唐朝中期,刺史路應求把合肥的土質城墻加固為磚墻,因“合肥分野入斗度多”,當時稱合肥為金斗城,并將北部南淝河的一段稱為金斗河。河水從水西門入老城,經過金斗圩、藏舟浦、縣橋、九獅橋而出東門注入南淝河。這條細細的小河,連同城外的南淝河一起孕育了合肥這座古城。人們在其岸邊建造房舍,經營生活。
如今,這條哺育了一座城市的河流由于歷史變遷及舊城改造已經不復存在。不僅金斗河消失了,歲月的力量還改變了更多的東西,包括其他河溝湖汊。但城市本身卻在這種錯綜復雜的改變中始終不移并且從不間斷地發展,由此不得不感慨這座城市的生生不息。
歷史上的許多人和事,往往隨時間的流逝消失得無影無蹤。確實,除了留下如縣橋、九獅橋、金斗城等為數不多的地名之外,在這里看不到這條曾經重要的水道了。歷史太富于變化了。如果沒有金斗河,合肥會是現在這樣嗎?
讓人感慨的是,城市悠久的歷史和現今最瑣碎的生活居然共存一處。面對厚重的歷史,而今的人們是那樣的平淡恬靜。至少在外界看來,他們對這里曾經的歷史好像全然不察,只是那樣平靜地過著最普通的生活。但轉念一想,也許這才符合歷史規律,因為任何宏大的歷史,都是由無數瑣碎的具體生活構成,這種瑣碎的生活就是宏大的歷史的斷面。
在瑣碎細微不事張揚的日常生活中,隱然透著歷史感,這是這段淮河路讓我們感受到的與我們心中的城市歷史所契合的城市精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