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最早學單詞時,英語課本里出現的rose,中文標明“玫瑰”。可能是為了激發學習興趣,或擔心初中的孩子們看不懂,一律配了圖畫,那枝玫瑰,細微到連枝葉上的芒刺都看得清清楚楚。
作為土生土長的鄉下人,我怎么沒見過這個“玫瑰”哩?我一邊狐疑著,一邊像全班同學一樣在這個單詞下面自行創造它的中文標注:揉死。也有的同學標注成“肉絲”。
時值青春萌動期,無意間獲悉這個“揉死”居然是男生向女生表白愛情的媒介。若干年后,花店的鎮店主角必有“揉死”,每一枝都賣得很貴。但這種愛情的吉祥物畢竟花期短暫,精明的商家就做出惟妙惟肖的塑料材質的玫瑰,插到花瓶里,象征著愛情天長地久。
后來,讀到錢鍾書的《圍城》,說玫瑰在生物學上被歸類為“薔薇科木本復葉植物”,我頓悟原來那個高大上的“揉死”,也就是我們屋后河沿上成堆連片的刺麻苔,和薔薇是親姐妹。帶刺是它們的共同特征,無論“揉死”怎么進化,它和月季啊、薔薇啊,都如出一轍地鮮艷著,帶著令人望而生畏的芒刺。
玫瑰,不過爾爾。愛情,呵呵,絕離不開柴米油鹽。中年的油膩,讓生活蒙塵。生活,真的快被“揉死”了。雖然,偶爾也帶一點“肉絲”。
日子還是要過。中年人的孩子又到了學習“揉死”的妙齡,他們的青春期對這種帶刺的木本復葉植物仍然沒有免疫力。只是,他們學習英語,已被老師嚴禁以漢字諧音標注。而且,《圍城》這本書已作為課外必讀書目。
玫瑰就是玫瑰,它和月季、薔薇各自鮮艷著,被分辨得清清楚楚。小城有一條大道,種滿了月季,被譽為“月季大道”,芬芳撲面。我和兒子周末常常各騎一輛單車,沿著這條大道奔行,風中我忽然有個問題向他請教:這條大道為什么不種滿玫瑰,要是被叫做“玫瑰大道”,豈不更好?這位少年跟我解釋說,玫瑰嬌氣得很,不像月季這么耐久。咱們這里情人節的玫瑰,都是從云南、廣州那些南方溫暖的地方空運過來的哦。我心中大驚,這小屁孩怎么知道得這么多?
細細想來,情人節那陣子正是春寒料峭,玫瑰在我們這的冰天雪地里斷然開不出花兒的。
我有些欽佩他了。坐下來刷微博,時值高考季,熱搜上滿是花絮。有位奶奶守在考點外,專等孫子最后一科考試結束。那小子剛一見到奶奶,老太太給孫子的居然是一枝玫瑰。那枝含苞待放的玫瑰像極了接力棒,孫子雀躍歡呼在前,奶奶舉著玫瑰跟在后面,如釋重負的欣喜,溢出了畫面。
一直記得,玫瑰的英文名字還是叫“揉死”,如果真的被生活揉得要死,那也當作瑜伽的高難度練習吧,注意,保持好調息的節奏。偶爾記起,它的諧音也叫“肉絲”,可以改善一下清湯寡水的日子。
蒙塵的生活,更需要儀式感。有薔薇,有月季,更有玫瑰;有芒刺,也有明媚。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