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電影《狙擊英雄》主人公任天舒是"一個來自安徽銅陵的愣小子",只是一個虛構的藝術形象,仍能讓銅陵人激動不已。銅陵雖小,名人不少,電影形象卻不多,印象中只有近五十年前《渡江偵察記》中的"劉四姐",銅陵人都知道她是銅陵英雄,但電影里沒有明確表示。《狙擊英雄》所敘可能是第一次在銀幕上正面展示銅陵人形象,值得銅陵人關注。
回首歷史,《狙擊英雄》中將英雄塑造成"銅陵人",恐非偶然。家父曾講他一生中第一次為老觀村人而感到光榮的是在1951年,作為村文書,代表村里到縣城里接受縣領導授予的征兵模范村獎旗,那一年他們一百余戶的村子有十八位青年參軍。母親說起這事更激動,抗美援朝時,她的家族不足百人,卻有六人參軍,僅在上甘嶺戰役中,其家就有三人在陣地上。二哥王澤民,時任二十四軍某部營教導員,在坑道戰中被炸埋過好幾次;堂兄王伯倫由上海汽車學校直接開往前線,成天穿行于敵機的轟炸之中;堂兄王勛傳,在上甘嶺作戰中身背炸藥包與敵坦克同歸于盡。戰爭結束后,部隊送來烈士衣物,一村人出門哭迎。母親還常回憶,小舅參軍,母親送行到縣城,傍晚時,王勛傳閃現,告訴堂妹參軍事。母親見他未穿軍裝,有點不信,他急著解釋到:真的,到路上就發軍衣了。沒想到,同居一個屋檐下的兄妹,留下的最后一句話就是這些。母親年已九十,事情已過了七十年,還一直記著他說話時著急的模樣。僅由這點家族記憶看,電影選擇銅陵英雄確實是有緣由的。
導演為強化人物形象的逼真性,時不時讓任天舒講一二句銅陵方言,其中如"我也不吃你家飯,干嗎聽你的"一口頭禪確實有"銅陵味",不過,老銅陵人都明白他模仿的是樅陽方言,并不是正宗的"銅陵話"。銅陵不大,但卻是方言倉庫。銅陵古屬池州,處在吳頭楚尾的位置上,土著方言夾雜著吳楚兩方音的特色。地在江南,有南北水陸交通之便,一方面,自身發展空間有限,本地人多求職他方,移居他地;另一方面,資源豐沛,生存條件尚優,江北移民不斷涌入,江邊城鎮口音又多江淮官話特色。少本土意識多移民文化,是銅陵文化一大特色。清晨在天井湖湖心堤上散步,見幾位退休的大媽大爺聊天,聽到"這樣太磕磣了",就知道這位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來銅陵有色的;再聽到"哪能噶腿板",就知這位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來的上海知青。講"差老污"的可能是樅陽人,講"沒得港頭"的應是無為人,講"到你該氣"的可能是本地圩區人。行走市里街頭,也往往聽到年輕人以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學著本地人講"三末知""攤個鬼",大家就是在這種方音叢生的環境長大的,各操己音,也不影響交流,這可能是銅陵話的一大特色。電影以樅陽話為銅陵話,雖不準確,但也合乎實情,這確實是一部分銅陵人的方音。老銅陵人都喜歡講一句:"你像桐城佬一樣鵝氣(執著、固執)。"電影中任天舒就是一個固執的愣小子,不達目的絕不罷休,與此相合,體現了濃郁的鄉土人情色彩。現在,樅陽已劃歸銅陵,樅陽人已占銅陵人一半以上,以此為銅陵話,以樅陽人代指銅陵人自有其合理性了,還會讓銅陵人感到更親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