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吧,殺我,還是子貢?”不知誰在講臺下先開的腔,然后是高高低低的聲音,“說說,是不是要殺我?子貢!”“人狠話不多,殺了我,子貢。”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
我站在黑板前,手里拿著四省聯考試卷的語文卷。古代文言文材料一內容是選自《論語·子貢》里的一句“德行:顏淵,閔子騫。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學生的爭論,就是來自這句。
《論語》離當今相去甚遠,對于閱讀量相對少的縣城少年而言,做古文翻譯題望文生義時有發(fā)生。顏淵、子貢、冉有、季路,這是課文中出現過的名字。閔子騫,一看也是個人名。就是這個“宰我”,讓學生犯難了。宰我,名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魯國人,思想家、儒客先賢,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孔門十三賢”之一。他思想活躍,好學深思,善于提問,是孔子門下最能說會道的學生。曾從孔子周游列國。游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齊國和楚國。后世追封齊侯、臨淄公、齊國公。嘉靖九年,稱為“先賢”。
這樣有聲望的孔門子弟,學生居然不知,作為老師,也就有補充一下的必要,何況是試卷中涉及的人物。我掃了一眼教室,后排有個學生趴在桌上,還有幾個狀態(tài)明顯不在線。拾起一支粉筆,轉身在黑板上寫下“宰予晝寢”:“哪個同學來翻譯一下?”學生中有性急如子路的,張口就來:“殺了我白天也要睡覺。”也有說:“除非殺了我,在白天睡覺。”一陣哄笑之后,更多人是沉默。
他們知道,我在黑板上寫的很多詞,多不是字面意思。比如“不刊之論”“望其項背”“文不加點”等,讓很多人站起來尷尬過。看著他們渴望的眼神、高昂著的頭,我打開白板百度,很快跳出“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學生驚呼起來,“宰予,原來是孔子的學生啊,白天竟然也睡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出自這里的啊?”一語激起千層浪,驚嘆更是連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里和諧的師生關系,在高中教材有過,在高一時已上過。
我說,是啊,宰予在白天睡覺,孔子委婉批評是“朽木”“糞土之墻”呢?各位看看,我這個非圣人的課,咱班要是有上課睡覺的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他們或左顧右看,或瞻前顧后,那個趴著的學生,趕緊抬起頭來:別看我啊,我只是在桌上搭了一下而已。
哄笑起來,學生上課的精神狀態(tài)也有了。我笑而不語,試卷中言及“宰予”,只是借此發(fā)揮,宕開一筆,調侃枯燥的教學,“拓展”的內容不能太多,主次必須分清。學生的思維是放他一尺走出去一丈,放得出去,收得回來,才是關鍵。
長石板、戒尺竹鞭沒有,敲不了講臺桌,揮揮手還是可以:言歸正卷,繼續(xù)古文。“言語:宰我,子貢。”笑聲停了,教室里安靜下來。“德行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善于辭令的有:宰我,子貢。擅長政事的有:冉有,子路。”翻譯與試題的講解,繼續(xù)穿插其中。
過了五分鐘,還是十分鐘,我環(huán)顧四周,學生們個個正襟危坐。“宰予晝寢”的隨手拈來,看來還是有效果的。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