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王亞樵墓園位于合肥市瑤海區磨店社區。壬寅初冬,我和兩位族人一道,前去拜謁亞樵墓園,順便補拍兩張照片,放在即將付梓的《王亞樵評傳》書前。當日下午,安徽大學出版社的王先斌編審駕車,帶著我們先往安徽名人館瞻仰王亞樵生平事跡。
安徽名人館位于合肥南部、巢湖之濱,與渡江戰役紀念館遙遙相對,整個場館借鑒了古樸典雅的徽派風格,氣勢恢弘、雄威壯觀,曾榮獲2016—2017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我們走進一樓序廳,女解說員告知,王亞樵屬于近代人物,在二樓第六展廳。進入展廳,只見展墻鏡框上方有一幅半身照的名人頭像,一眼看上去,清癯的面龐,戴一架黑框水晶眼鏡,兩眼目光深邃,留著小胡須,圍著粗糙的線圍巾……頗像斯文的青衣秀才,然而他卻是威震上海灘的“斧頭隊”首領、鐵血鋤奸團團長、滬皖歷史名人——王亞樵。鏡框下方是王亞樵家族墓掩映在叢林中的背景照,中間是醒目的《王亞樵曾擬去延安》的名人志:“王亞樵(1889-1936年),安徽合肥人,曾以‘江淮大俠’、‘斧頭幫首’、‘職業殺手’揚名上海灘。在接連刺殺宋子文、蔣介石(未遂)、汪精衛后被戴笠追殺,于是決意投奔延安,等待觀望中的他,曾作《念奴嬌》詞:‘西江煙雨哭陸沉,魑魅魍魎狐兔,北土淪亡黃流注。中原烽火彌路,悲恨相繼,萬里煙塵,江山知何處。堂堂中華,難忍東倭猖寇,醉生夢死內戰,媚倭求存,何言對國人!閩海羊城興義師,蒼蒼太無情,天涯海角,足跡無門,千載留淚痕。鷗蒙山重,北顧延河非孤云。’可惜,中共方面歡迎的信訊尚未到,暗殺者在投奔光明前夕被暗殺,王亞樵遇難廣西梧州。”短短二百余字概括了王亞樵傳奇的一生,尤其是那首堪稱絕唱的“念奴嬌”,充分彰顯了作者王亞樵一生追求進步、追尋光明,反蔣抗日,向往延安的家國情懷和崇高信仰。
告別名人館,車子從包河大道高架轉銅陵路高架向瑤海區磨店方向行駛。在王圩社居委主任陳廣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亞樵墓園。
王亞樵墓園在一塊坡地上,前后是兩片楊樹林,東面有一條小河,西邊有一口水塘。“王亞樵家族墓”坐西朝東,共有七座(現增其侄王繼輔的)墓,墓前是用彩色瓷磚鋪的一條小道,南起第三個墓碑最大,就是王亞樵的墓,碑上方是王亞樵頭像,中間鐫刻“先父王公亞樵之墓”,右邊是“公元一九九八年歲次十月戊寅立碑”,左下方是其后代落款。碑前擺放一盆鮮花和三個酒瓶。路口豎了一塊《文物安全責任公示牌》:“王亞樵家族墓(合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王亞樵家族墓”標識石碑相對,引領和守望一字排列的“家族墓”,整齊肅穆。夕陽西下,余暉灑在墓園,一片鮮紅,仿佛又見志士當年叱咤上海灘、喋血吳淞口的悲壯情景。
翌日清晨,我獨自一人再訪亞樵墓園。經過墓西那口水塘時,見幾位村婦在洗衣。都市郊外的搗衣聲,給初冬蕭瑟的墓園平添了幾許生氣。
經過歲月蹉跎和風吹雨打,碑后的《王亞樵先生墓表》略顯斑駁,但仍可辨。這篇由合肥學院許有為教授與王亞樵的外甥郭世均合撰的“墓志銘”,概述了王公“特立獨行、無私無畏”的一生,此“墓志銘”與“名人志”交相輝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