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再次看到這塊黑板上的留言,心里生出物是人非的感覺。人到底怎樣才是活著,才是活得有意義和有價值?我想,一個人能夠被人記住,就是活得有意義和有價值。
時至今日,禹臨學校被撤并已經18年了,這個當年在黑板上寫下留言的叫王海蒙的小學生想必也成家了。在4月9日的告別儀式上,我在給父親的悼詞里提到了這塊黑板上的留言。
2016年,我回故鄉,偶然發現小學教室黑板上的留言,雖然字跡模糊,稚嫩,但非常工整。一個名叫王海蒙的女生說,“熊老師再見了,你一定要記住我們哦……我們是不會忘記你的……祝你身體健康,天天開心……”我當時瞬間被感動了。
這樣的真情是無價的,也是最珍貴的。雖然只是寥寥數語,但我覺得這是父親教師生涯中收獲的最寶貴的財富。父親熊傳瑾1976年參加工作,自1977年和幾位同仁創立該小學(最初叫禹臨耕小,再叫禹臨民小,后來叫禹臨學校),后因生源不足于2006年被撤并,凡存續30年,父親是該校的首任和最后一任校長。建校之初,可謂篳路藍縷,父親和老師們一起在暑假里修泥坯的教室,甚至自己做木工制作桌椅板凳。父親執教34年,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直至退休,因頸椎病導致拿粉筆時大拇指都會疼痛,但父親仍堅持站好最后一班崗。退休前的2009年,有一次我在老家,父親剛剛午睡,就有一群孩子騎著自行車過來說要接瑾老師去上課。我說你們瑾老師剛剛睡著,結果父親聽見了就立即起來,和孩子們一起去學校了,可見孩子們有多么喜歡瑾老師,父親又是多么地愛孩子。
在父親最后的告別儀式上,想起這些小事我頗為感慨。在鄉村小學的講臺上,父親誨人不倦,為鄉村的教育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生。我以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對父親最準確的描述;我以為這留言,是孩子們給父親的最好的禮物;孩子們接父親上課,也是世間最美最純的感情。
2000年,父親的一位學生曾在大學暑假期間回來看望父親。他在得知父親辭世的消息后,給我留言:“老師是去了天堂,那里一定沒有病痛!依然清晰記得2000年夏天老師做的絲瓜瘦肉湯,依然可以感受到老師的熱情!”
雖不能說父親是桃李滿天下,但本村20~60歲之間,只要讀過書的人,基本上都曾是他的學生。其中,不乏985名校畢業的博士、碩士,學業有成者大有人在,甚至有學生遠赴海外。當然,也有很多從事教書育人的工作。
父親生前先后在淮南住院22天,在合肥住院81天,父親的學生們經常詢問父親的病情并提供很多幫助。父親作為教師,是受人尊敬和愛戴的。一個人被記住,則靈魂永在,這是他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