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這天,我在書柜里找到一封泛黃的信。看看寄信的時間,是1998年。望著這封信,以前那些和筆友們書信往來的記憶便迎面而來了。
1994年秋,我上初三。11月,我的第一首詩編入《魅力選手·青春派集萃》一書。該書中,每首詩的下面都印有作者的通聯地址。不久,語文老師遞給我一封信,我一看信上的落款是“甘肅武威某部隊,馬飛”。展信一讀,原來他是個軍人,也有一首詩編入那本書,他看了我的那首詩,“佩服得五體投地”,想和我交個筆友。這是我人生中收到的第一個筆友的第一封信,也是第一次得到別人的肯定和夸獎,我高興得走路都有些飄飄然了。晚自習時,我用一節課的時間給他寫了回信,信里說我也很樂意和他交個筆友。
1995年5月,我參加了阜陽市的中考預選考試,作文題目是《我心中的秘密》,我想到在《初中生必讀》上看到的一句詩“看青杏已經錯過”,便虛構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孩給暗戀的男生寫情書的故事。大概半個月后,我收到了阜陽市辛橋中學馬聰同學的來信,在信里說他也是一個初三學生,他的語文老師判閱了我的作文,欣賞不已,給了滿分。他的老師又把我的作文在班里聲情并茂地朗讀了一遍,他“洗耳恭聽”,對我的文筆“欽佩不已”,想和我交個筆友。我給他寫了回信,他成為我的第二個筆友。后來,我拜托語文老師把我的試卷找到,把這篇作文謄抄在筆記本上。再后來,我把那篇作文稍加修改,以《青杏》為題發表在《阜陽日報》上。
9月,我踏進了阜陽師范學校的大門。第二年暑假,為了掙到下學期的學費,我和本村的師傅到山東淄博去翻砂。干了一個暑假,掙了500元錢。后來我根據此次經歷,寫了一篇《錘煉歲月》發在1997年第6期《中學時代》上。不久后,我收到山東龍口一個任姓筆友的來信,他說他開個摩托車修理鋪,還承包了幾口魚塘,如果明年暑假還想去打工的話,可以到他那里去,他給的工資肯定比我干翻砂高,活兒也輕松。可惜我沒有給他回信,辜負了他的滿腔盛情。
后來,我又在《中學時代》上發表了一篇《路不平,也要走下去》的文章,收到了各地40多個筆友的來信。文中的“我”是個身有殘疾的瘸子,小小年紀便遭受了一次次磨難,但最終在老師的鼓勵下,戰勝磨難挺了過來。他們被“我”的故事深深感動,鼓勵“我”要戰勝困難,堅強地活下去。我覺得愧對這些筆友,文章中的“我”只是我虛構的一個人物,他們卻信以為真了。彼時囊中羞澀,沒有錢買信封和郵票,便沒有給他們回信。現在想起來,仍覺得很慚愧。
再后來,我參加工作后,河南有一個竇姓高中生給我寫信,我們書信來往了幾次。
筆友,筆友,以筆會友,雖素未謀面,卻情感真誠,心靈相通。雖遠在天涯,卻如同比鄰。
再后來,就沒有后來了。世事如白云蒼狗變化很快,時間馬不停蹄地往前飛奔,也許是各自忙于焦頭爛額的工作以及一地雞毛般的生活,我和那些筆友“漸行漸遠漸無書”,慢慢走散在人海,相忘于江湖。
難忘那段和筆友書信往來的日子,任時光如水,也沖淡不了曾經一起坦誠相交吐露心語的記憶。
筆友,再見……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