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酒是中國人情往來的重要調味品。春節期間,闔家團圓,親友聚會,餐桌上除了美味佳肴,最重要的是備酒,無酒不成席。
古往今來不知道有過多少關于酒的佳話美談,飲酒的風氣在文人墨客中盛行開來。從魏晉、唐宋明清、民國至今,寫酒的詩可謂汗牛充棟。詩酒交融,詩中有酒意,酒中有詩情。所謂唐詩四萬首,酒詩占七千。“詩借酒以靈,酒借詩以名”,那些瑰麗靈動的詩句在酒的牽引下噴薄而出。李白的《將進酒》堪稱酒詩之冠,是我最愛誦讀的一首詩。這首詩把酒和詩的關系變成了一種人生哲學,充分顯現了李白為人為文,飲酒和作詩自由松弛的心性,他把自己舉重若輕的自信都體現在詩句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前一句將空間層層放大,后一句把時間緊緊壓縮,這絕妙的詩句讀來令人感慨與激動。李白不端大詩人架子,他對結識的友人既愛又真誠:“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即使結識的鄉野友人汪倫設宴款待他,他也在桃花潭畔贈詩酬謝:“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瀟灑自由地對待人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他對人生充滿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率性天真,豁達豪放:“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李白的人格、氣質、天真爛漫,隨著酒意在其詩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讀罷《將進酒》,再讀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從中領略到一幅栩栩如生的大唐名士們的酣飲群像圖:“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世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杜甫一生顛沛流離,孜孜以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試圖挽救傾頹的社稷,讓老百姓重歸安居樂業的生活。杜甫忍受戰火離亂身世飄零的痛苦,他的酒詩比起李白酒詩的綺麗飄逸,意境浩渺而顯得沉郁頓挫:“儒術于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不須聞此意慘愴,生前相遇且銜杯。”這首《醉時歌》,難掩其悲愴,借酒泄憤之感。
現代人飲酒雖然難以顯現出古代文人墨客的風度和風流,但亦有有識之士將古今喝酒的佳話美談編出酒文化詞典。春節期間,我讀過一篇作者叫袁翔甫的《酒話》文章(載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作者通過酒,對酒規、酒品、酒德,對人情世故洞察入微,見解對當今飲酒人有現實指導意義。《酒話》分十四條,每條下分許多目,講得頭頭是道。第一條,不可不飲,下分花前月下、山樓對雪、水閣臨風、知己談心、詩人流觴聯句等;第二條,不得不飲,下分故人來訪,名士持杯、新郎勸飲等;第三條,少飲勝多飲,下分他鄉話舊,旅游消閑、觀名伶演佳劇等;第四條,雖飲如不飲,下分公宴、主人無敬意、座中有善飲者;第十一條,飲中高品,下分當飲即飲,觴政分明,醉后不亂;第十二條,飲中下品,下分座中人打官腔,善飲者作假,不守酒規等;第十四條,飲中濁品,下分嚼殘渣吐席,說酒話噴吐滿地,撒酒瘋沸反連天。愛好杯中酒的飲者,讀了這些《酒話》,肯定會從中受到教益和啟迪。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飲者應留美名于世。適逢盛世,飲酒樂甚,應飲出文人雅士風度,樂觀生活之情趣,切莫貪杯縱飲,亂了心性,闖下禍事,釀成悲劇,留下惡名,那就悔之晚矣!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