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好風景總是隱藏在深山里。
龍眠山就是個山環水繞的好地方,一直是我心中最美的風景。我第一次知道龍眠山的名字還是在1985年的深秋,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安徽人民廣播電臺報道百年名校桐城中學高考的輝煌成就時知道了龍眠山的名字,至今記憶猶新:桐城中學,它屹立于龍眠山下……
上高中后我開始與靈山秀水的龍眠山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是1988年的陽春三月,正是春暖花開季節,我和幾位同學相約前往龍眠山中的著名風景區披雪瀑踏青,第一次與風景如畫的龍眠山近距離接觸,看到近似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大石板瀑布氣概,心中激動不已,為桐城有這么好的勝景而自豪!上大學期間,外地同學曾經羨慕地對我說:桐城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人才輩出,得益于鐘靈毓秀的龍眠山……后來我又數次去龍眠山旅游,被宛如仙境的龍眠山的山山水水陶醉了,極目遠眺,峰巒疊嶂,怪石嶙峋,流水潺潺,令人心曠神怡。難怪北宋大文學家蘇轍也贊嘆龍眠山的百步繞云梯沖:泉流逢石缺,脈散成寶網。水神瓔珞看,山是如來想。
辛丑年的秋末冬初,又是一個碩果累累的金秋季節。一個艷陽高照的周末,我和幾位好友又一次來到龍眠山,開始了一場不同尋常的深秋之旅,這不僅僅是登山、觀景、休閑,更是一場尋找文化底蘊的特殊之旅,沿著雙溪村清澈見底的龍眠河一直往前,尋找心馳神往的媚筆泉。我們一路欣賞各具風姿的蘆葦,龍眠河上秋陽籠罩下的仙霧,跨過不同的奇石,踏著松軟的泥土,披荊斬棘透過茂密的灌木和那些洋洋灑灑、蒼翠欲滴的竹林,馬不停蹄地沿河不斷攀巖,一陣陣綠意撲面而來,人就像在畫中游一樣,如癡如醉。
前行途中,聆聽了好友光其軍老師關于桐城派散文集大成者姚鼐先生《游媚筆泉記》的一番神采飛揚的介紹,我對媚筆泉的興奮感、神秘感很快陡增起來,感覺坐落于龍眠山中的雙溪村綠色和文化交相輝映,就像一塊綠得無瑕的翡翠,鑲嵌在郁郁蔥蔥的龍眠山中,再仰望深秋的藍天,仿佛高了許多,燦爛的陽光也多了些許溫和,熠熠生輝,美麗極了。可以想象,當年桐城派大家姚鼐先生在鮮花盛開的美好春天登山游覽媚筆泉,沿途看到龍眠山中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蕙草、松樹、樅樹、槐樹、楓樹、栗樹、橡樹等,不時聽到杜鵑的叫聲,這種寄情于山水之間的意境和閑情逸致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當我們懷著尊崇的心情來到魂牽夢繞的媚筆泉前,一塊神奇的清水潭很快映入眼簾,潭水清澈得出奇,潭的上部有汩汩泉水流入,為水潭增添了新鮮血液,潭邊有樹木環繞,有怪石作伴,林中還有些許鳥兒在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無論媚筆泉的石刻尋找結果如何。金黃色的陽光毫不吝嗇地透過茂密的樹林照到水潭上,暖融融的,此時此刻,我在這樣優雅寧靜的林中自由地呼吸,愜意、暢快全部充斥在心中,幸福感、獲得感、成就感滿滿的!
接近中午時分,我來到兩條溪流的交錯環繞、構成了清波畫影中的美麗雙溪,我驚嘆于這里層林盡染、林壑幽深的自然風光,星羅棋布的人文景點,也吸引了眾多游客來此旅游觀光,他們或在溪流上來回拍照,或在水邊不停地嬉戲,盡情享受,放松心情,成為雙溪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如今的雙溪村,“溪流湍急,奇石如林,溪行石隙中,跳珠濺瀑”和雙溪園林、賜金園、芙蓉島等豐富的旅游資源,還有全國文明村鎮、全國生態文化村、國家森林鄉村的一系列國字號桂冠,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結束美麗的雙溪之旅,我們繼續在龍眠山的山水之間徜徉。在觀音巖下駐足眺望,碧波蕩漾的境主廟水庫盡收眼底,水庫像一條巨龍把秀麗的龍眠山襯托得更加奪目耀眼,一幅山水相依好風光的詩意畫卷!境主廟水庫的潺潺流水滋潤了龍眠河兩岸的土地,哺育了龍眠河兩岸的蒼生,更為重要的是,境主廟水庫和牯牛背水庫一樣,用自己豐厚的乳汁奠定了桐城深厚的文化根基,功莫大焉……與水庫緊鄰的還有享有龍眠山后花園美譽的碾玉峽,沿著碾玉峽拾級而上,龍眠山所有的美景一覽無余:兩岸茂密的森林與峽谷溪底金黃色的巖石交相輝映,色彩斑斕,精彩紛呈,盡管已經進入深秋季節,但是仍然不失繁花似錦的生機和氣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