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少年奔跑在田間》是青年作家陳偉軍新近推出的一部長篇力作。小說緊扣時代脈搏,直擊社會熱點,既關乎少年的成長與蛻變,亦關乎鄉村的振興與發展。山溪淙流般的行文,鮮活又詩意的語言,樸素而真摯的情感……令生于鄉村,長于鄉村,后又棲身于鄉村中學以教書為業、讀書為樂的我癡癡然陷溺其間,陶陶然不忍釋卷。
作家七堇年曾言,若沒有離別,成長也就無所附麗。城市少年顧小森的“成長”便始于五年級暑假的那場離別。沒錯,與絕大多數同學一樣,顧小森是在蜜罐里泡大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雖成績優異,還身兼班長,但在他的認知里,“花生一定是掛在高高的樹上,成串成串地垂下來,就像學校連廊處四五月間的紫藤蘿瀑布。”素來對鄉村生活毫無興趣,即使過年跟著爸媽回老家與留守的奶奶團聚也抗拒三分的顧小森,這回卻因長他12歲的姐姐大學畢業后執意要伴奶奶左右,志在開民宿、做網銷,帶動村民共奔小康而“主動請纓”,誓要讓姐姐回心轉意、離鄉返城。未料,當顧小森信心滿滿地采用從同桌好友皮克那兒學來的“釜底抽薪”之法,與新伙伴林圖圖“密謀”截住了西瓜商的電話,從而斷了姐姐顧曉蕓和諸人辛勞付出的“后路”時,換來的卻是姐姐的痛心、伙伴的埋怨與村民們的長嘆……
小說采取雙線交織的形式,一方面精彩地描述了顧小森與同學皮克別樣的鄉村暑假生活,在多姿多彩的勞動過程中悄然行進的身心蛻變之旅,亦暗合了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明確自9月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一門獨立課程的規定;另一方面,又通過對姐姐顧曉蕓等人以曾是“上海知青”后來一輩子堅守在農村當村醫的奶奶為榜樣,心定志堅地扛起“鄉村振興”的大旗,發展鄉村旅游、拓寬致富渠道等不負青春、忘我奮斗精神的描繪,生動再現了當代大學畢業生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無限風采。作家的匠心獨運之處在于,既巧妙地利用少年視角來捕捉鄉村的美麗嬗變,又毫不避諱地以成人視角來反思當下教育的某些弊端,以及對美好鄉村建設的隔膜、誤解等,令人心潮澎湃,進而躬身自省。
如果說,顧小森以“暗中破壞”、被迫留村始,當他歷經與同學皮克、村里小伙伴如林圖圖、阿秀、祥根等人的互幫互助、互學互愛,又在姐姐、奶奶、皮克爸爸、阿寬伯伯等人的關愛、支持與感染下,一路跌跌撞撞終是千方百計地完成了姐姐布置的“想辦法幫村里的西瓜銷出去”“一周內辨清田里的作物名稱”“幫阿寬伯伯守夜及割稻”等多項任務時,他的收獲早已遠遠地超過了下鄉的初衷:視野拓寬了,知識豐富了,自信增強了,那些純粹的友誼,那些莊稼的秘密,那些勞動的技能……尤其是顧小森義無反顧地沖進暴風驟雨中去尋找阿秀奶奶的果敢行為,不僅讓他悟出“聰明的人類總在努力地改變著世界,創造著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是我們依然需要敬畏自然,因為在災難面前,我們渺小得如草木毫末”的道理,與入村前那個父母的“掌中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彰顯出一個小小男子漢的良善、大愛與責任感,可謂破繭成蝶,“脫胎”又“換骨”,會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作家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中的杜小康,只不過,杜小康是因家道中落,被迫踏上孤獨之旅,伴鴨成長,而顧小森卻是在拒絕了爸爸接他回城的情況下,一頭“扎進”了鄉村的“河流”,愉快地撲騰起了成長的晶瑩浪花……
除了顧小森,皮克、林圖圖、阿秀及祥根等少年,亦是作家傾心描摹的對象。通過溪中捕魚、揮鐮割稻、守夜斗“賊”、漁村叫賣等細節,栩栩如生地刻畫出皮克的機靈、好勝,以及關鍵時刻“兩肋插刀”的秉性,還有異常調皮,卻又熱情、仗義且心懷悲憫的“騎豬男孩”林圖圖,生活清苦卻勤勞能干、細心體貼的阿秀,被生活逼迫成了“小小生意人”的留守少年祥根……他們,皆可算是顧小森的良師益友,教給了他太多,影響了他太多,正如小森的爸爸所感嘆的:“孩子的學習固然需要認真對待并全力以赴,但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確實有太多太多成績以外的火熱生活應該被看見、值得去經歷!”
“每一個人都是璀璨星河里的一顆星,都以不同的方式努力散發自己的光芒,點亮了自己,也照亮著別人。”我們欣喜地看到,村民互助微信群建起來了,民宿“云廬居”順利開業了,山地西瓜等無公害農產品因為視頻直播而產銷兩旺,與祥根爸媽一樣外出打工的村民回鄉了……少年在如詩如畫的鄉村奔跑著長大,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如曉蕓姐一樣,選擇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揮灑汗水,播灑智慧,攻堅克難,砥礪奮進,“點點微光正匯聚成璀璨的星河,照亮鄉村的天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