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我居住的小區每棟樓都有名稱,并被做成牌子掛在墻上,如紅楓閣、粉櫻閣、丹桂閣、香樟閣、玉蘭閣等。也許,許多人根本不在意這些牌子,而我像遇到了知音,很欣賞策劃者或制作者的藝術匠心和審美眼光。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往往都會給自己的居室或書房起個名,用以寄情明志,自策自勉。如杜甫的浣花草堂,陸游的老學庵,劉禹錫的陋室,蒲松齡的聊齋,姚鼐的惜抱軒,葉圣陶的未厭居,梁實秋的雅舍,等等,不一而足。我當老師教學古代和現代作家作品,經常遇到這些文學常識,給學生講解多了,自己也深受感染,竟然不知深淺費盡心思地為我家的老屋也起個雅稱,曰“瘦竹廬”。不過未敢示人,只是放在心里,后來還讓人刻了一枚“瘦竹清風”的閑章。雖有附庸風雅之嫌,但對于修身養性還是有所裨益的。
退休后我住進省城,發現小區與眾不同的樓號牌,較之于眾多小區只是在每棟樓上標上枯燥單調的數字序號,顯得有古意,有品位,有內涵,精美雅致,別具一格。在這些樹木花草的命名中,我對“紅楓閣”更是情有獨鐘。
第一眼看到“紅楓”二字,我就情不自禁地默誦那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楓葉入秋經霜轉紅,向為詩人所愛,常以“紅楓”代表秋色,詩情畫意,令人賞心悅目。
小區里楓樹的葉子紅了,像一簇簇火焰在秋風中舞蹈,我的思緒也隨著跳動。我想起早年到北京旅游,曾去香山觀景,紅葉滿天,仿佛仙境勾魂攝魄;又想起村頭那棵老楓樹,冠蓋如云,紅彤彤裝點故鄉的秋天,如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提神亮眼。我聯想到人生,多像這些紅楓,經歷了歲月的積淀,風霜的歷練,最終才變得豐富而有內涵,颯爽而有魅力。
正在奔七路上的我,正值人生的秋天。我越來越喜歡大自然的秋天,喜歡代表秋天的紅楓之美,喜歡被命名為紅楓閣的4號樓。哦,忘記告訴你,我就住在紅楓閣。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