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周五上午放學,我騎著電動車在小區41棟西頭轉彎處,遇到一個年輕少婦開著白色私家車,按下車窗玻璃探出頭問道:“爹爹你好,請問12棟在哪里?”我先是一怔,后回答道:“應該在這棟樓前邊?!蹦贻p少婦說聲謝謝,將車開走了。她走后,我回到家中,在飯桌上跟愛人聊天,感嘆道:“我真老了,問路的少婦稱呼我‘爹爹’,我聽到‘爹爹’二字心里好難受喲?!?/span>
周日上午,社區兩位工作人員來我家敲門,其中一位男士開口便稱呼我“老人家”,我立刻沒了好臉色,心想,這人真不會講話,我有那么老嗎?愛人在廚房里也聽到了,說:“人都稱呼你‘老人家’了,你老了。”這是我本周受到的第二次心理打擊。
愛人也說,她每天去菜市場買菜,凡是稱呼她“奶奶”的,一律不買此人的菜,太傷自尊了。可見愛人和我的心理一樣:怕老。我總覺得自己離老還很遙遠,我還在教幾個畢業班的課,我還沒有做好接受老的心理準備。
回想在家鄉劉莊小學讀書時,村里人喊我“小倉”;師范畢業,18歲走入校園,領導同事喊我“小孫”;一晃38年過去了,同事喊我“老孫”,陌生年輕人問路時稱呼我“老人家”,鄰家小孩喊我“爹爹”……光陰在流逝,稱呼在變老,真可謂“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曾記得2015年夏天,我穿著一件新潮的白襯衫,坐在小區大轉盤的長椅上,旁邊的兩位老人說我40歲出頭,聽著此話心里一陣竊喜,其實我當時已經51歲了;那年10月份我買了一輛自行車,開始騎行,但后來幾年腸道不太好,之后騎行減少;2019年我又迷上寫作,越寫頭發越少。7年不到,親歷了人稱“40出頭”到“老人家”的變化,看來我在退休前就要注意養生,對抗衰老了。
其實大多數人,人過中年后的普遍心理是怕老、不服老。為了對抗衰老,有人加強體育鍛煉;有人減輕工作強度,減少工作量;還有人用亮色服裝裝扮自己,這些都是情有可原的做法。
我們都在慢慢變老,誰也逃脫不了,就像一年中要經歷四季一樣,人生的秋季何嘗不是一個令人心醉的季節。在深秋的寧靜中,我們懂得善待自己,成了自己的朋友,青絲變成白發,青春的歡笑在臉上雕刻了皺紋,也給了我們達觀的心態。三毛說:“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認真老去,喜歡自己現在的樣子,就是對青春最好的追憶。
人生在世,猶如花開花謝,人老了,不過是人們走向成熟,走向睿智,走向圓滿的標志。所以,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p>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