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神仙湯于現今許多人而言是陌生的,特別是80后、90后、00后,可于我們這些出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而言卻是溫暖的詞,熟悉的事物,曾經的好伙伴。
神仙湯當然不是神仙喝的湯,那還不讓人想入非非,神仙喝的湯,非凡品,我等人間凡人是無緣的。其實神仙湯極普通,也許可謂之清湯寡水,有仙風道骨之神采,故曰神仙湯。它可沒有什么厚實、豐富的內容,除了湯水就是湯水,至多擱油撒蔥,但就是這樣清風明月的湯羹卻讓我們吮之有味、品之有香。
那時農村多艱苦,餐飲簡素,能吃飽穿暖已屬不易,何能講究菜品幾道,更遑論湯的花色品種,有時是光吃飯,無菜羹佐餐,因為菜碗都空了,如何啖飯,那么就來一碗神仙湯吧。倒出一碗白開水,然后加油擱蔥,神仙湯就做成了。油是家里殺的豬肉熬的油,蔥是從菜園現割的,還沾泥帶露。盡管簡單,但香氣裊裊,我們啖之有味,泡飯佐餐是順溜下咽,吃畢還抹嘴撫肚意猶未盡。
神仙湯是我們小時候的湯羹主打。每當聽聞媽媽要做一碗神仙湯,我們都興奮異常,仿佛是美味,難得一品。油花如星星樣眨著魅惑的眼,蔥段如小劃子樣蕩來蕩去,同時香氣也浮浮裊裊,襲鼻潤心,我們小孩你一勺我一勺,一會湯盆就見了底。
我聽了一則以神仙湯下酒的故事,這是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例。冬日的山中長夜漫漫,一群年輕人睡不著覺,于是相約小酌一杯,無奈有酒無菜,于是有人提出打神仙湯。立馬行動,一大缽熱氣騰騰的神仙湯也立馬呈現眼前。大家圍缽而做,以湯勺舀湯佐飲,居然也喝得星辰搖晃,曙色如墨韻漸染窗簾。
山中教學時光,山高路遙,常斷蔬,“無奈”打神仙湯,猶記得雖清素、寡淡了些,但香味至今還襲來,饕餮的情景也依然在目。
神仙湯于現今生活中已無蹤影,各種姹紫嫣紅的湯裊娜在餐桌開放,神仙湯恐怕已成歷史詞匯,存在于我等“老一輩”的記憶中了。但神仙湯雖只是菜肴中的一棵小草,但曾經卻是一棵大樹,遮護了我們童年少年的許多餐飲時光,予我們以欣慰和溫暖,宛如一碗真正上天賜予的湯。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