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前不久,愛女邁入了婚姻殿室,家中一輛價值近二十萬元的私家車作為嫁妝也捎走了。近日妻子和我協商是否再購買一輛私家車?家庭購置這么一件珍貴物品,對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我來說,小時候連做夢都不敢想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家住在合肥市大蜀山西郊。上小學和初中時每日翻山越嶺來回四趟,下學路上偶遇一輛手扶拖拉機經過時,和一群農村同學興奮不已,爭先恐后地爬上去搭順風車,否則身手不敏捷只能落單步行。平時誰家門口停了部吉普車,總會圍著一群孩子羨慕觀看并議論不休。
八零年我在距家十幾里路的市三十四中學上高中,母親為我配置了一輛嶄新的二八型“永久牌”自行車。那時的一輛自行車不是每個家庭都有經濟能力擁有的,其購買的費用大約需要一般職工半年工資不說,關鍵是一票難求。在計劃經濟年代,幾乎每樣生活用品都須憑票購買,自行車票更是緊俏物資。作為普通工薪族的父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得一票。當時一輛自行車其珍惜程度不亞于現在的高檔私家車,關系不是很鐵的人根本舍不得外借,它不僅是代步工具,家中遠距離的購物馱貨也常由它來完成。
我的這輛坐騎自然也吸引了一群離校較遠的同學眼球,各方面表現平平的我成了大家討好取悅的對象,都想中午放學后借用一下。我常常為哪些人可借,排位誰在前后,用什么樣的理由拒絕而苦思冥想,反復琢磨。還有極個別同學車借到手后興奮異常,騎行時絲毫不珍惜,還車后留有傷痕,令我心疼和懊惱不已。后來母親了解情況后叫我中午放學后將車停在附近的一位朋友家中,這樣就避免了諸多麻煩。
后來我技校畢業參加了工作,單位距家有三十多里路程,平時往返的代步工具主要還是自行車。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經意間發現街上的公路由石子路變換為柏油路,再發展成水泥路,而且越來越筆直寬闊。四周的許多平房轉換為高樓大廈,自行車也逐漸失寵,逐步由摩托車、電動車所代替,直至現在路上到處都是私家車,上下班高峰常常出現堵車現象。
近年來各種型號的私家車早已走進了千家萬戶,我的弟弟、大姨姐和兩位內弟也早已先后添置擁有,尤其是小內弟是市某駕校副校長,去年夏天又購置了一輛更高檔的。我的三口之家也先后更換了五輛電動車,現在又在協商購置第二輛私家車,車輛的轉換真可謂“芝麻開花節節高”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