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哪有紙盒子賣哦?”
周末一大早,我就被這久違的聲音吵醒了,且是拖著長音的那種,在前后樓棟間,巡回多遍。這種獨特的叫賣聲,把我的思緒一下子拉回到小兒年少時的光景。
那時家里的紙盒、報紙、飲料瓶、易拉罐之類的,小兒都樂意收集堆放在陽臺一角。某天趕巧被他聽見了收紙盒的吆喝聲,他就會拿只小板凳踮起腳尖,趴在陽臺上,小腦袋和小手同時伸出窗外,把收廢品的師傅請上五樓,然后幫著我把要賣的廢舊物品一一搬到樓梯間,等候著收廢品的師傅分門別類過好秤后,從褲腰邊縫制的口袋里或是襪套腳踝處掏出三塊、五塊的毛票或硬幣,他伸出雙手,撿著寶貝似地接過來,幾分激動,幾分害羞的小表情,甚是可愛。有時候,他還不忘蹲在地上,重新數一遍:一塊、兩塊,然后屁顛屁顛地把錢塞進他的儲蓄罐里,再從寫字臺抽屜里拿出一個小本子,工工整整地記上一筆。等到爺爺奶奶來看他時,他就會抱著儲蓄罐,搖晃著嘚瑟一番:“爺爺奶奶,你們猜猜,我這里存了多少錢?等我攢夠了,我就給你們買好吃的。”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他上大學。
他不在家的日子,廢舊紙盒,報紙一類的,我就不再留存,也不再賣了,我把它們順手帶到樓下,送給旁邊一棟樓的李奶奶。
李奶奶今年84歲了,一個人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身高不足一米五,體重八十斤左右的她,在自家門前、小區周邊的邊邊角角種些時令蔬菜。每每回家時,我都能見她左手臂彎處挎一只竹籃,里面盛著黃瓜、豆角之類,右手肩膀上扛著一只澆水的瓢或者鐵鍬。有時候,又見她蹲在小區門口,把剛摘回來的菜順帶著賣了。
常年著一身藍色或灰色對襟布衣,身板筆直,說話細聲細氣的李奶奶,因我們兩口子經常把家里的廢舊物品丟在她家門口,即使她不在家,等再次遇見我們時,也會向我們道謝。有時候,她還會當著眾人的面,夸我們:這家大哥大姐人真好,什么東西都往我家送,我又沒有東西給他們,我只求老菩薩保佑他們一家平平安安的。
李奶奶見一次,謝一次,搞得我們兩口子反而不好意思了。有一次,老人家站在門口等著我,并從家里拿出一袋她在廢舊花盆里種的小青菜送給我,說什么,我也不能要呀!
雖然我們送給她的只是些廢舊物品,即使賣了,也不值幾個錢,李奶奶卻把它升華了,她說:“在漫長的歲月中,物,可以忘,情必須記,更不能忘。”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