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小城不大,很精致,也很古老,史料載隋時即有建制。主城區四周依古護城河展開的園林,就像是小城頸項上的一圈翡翠項鏈。有水有樹,有橋有路,再間以亭臺樓閣、花花草草,點綴其中,給小城增色不少。在城東南“項鏈”的節點處,斜刺里甩出一彎清流,城市的規劃者,依勢建了一個水景公園,它就像項鏈上的碧玉吊墜,特別亮眼。環水景公園的是高樓林立的小區,公園的建造,給小區增添了不少的亮色。
公園不大,環園一周也就十幾分鐘的時間。可園不在大小,而在設計者的巧思,把園建構成半園水半園山的精巧格局。水由東北緩緩流入,在園中心匯聚成一個大池塘,與池塘西側的中心廣場正好相擁,從高空看像極了放大版的太極圖。水邊楊柳依依,水面碧荷盈盈。這還不夠,水源的出入口附近,又各架小橋一座,形似彩虹,橋映水,水穿橋,相映成趣。廣場東面臨水處疊有假山,似一顆璀璨的明珠,立在公園的中央。它的南側造一影壁借景,書以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與一池蓮花相呼應。影壁對面是清風亭,可供游人小憩。建園者的匠心可見一斑。
說起半園山,實際有些牽強。因為所謂的山,最高處也不過高出水面3米的樣子,準確來說是個坡地而已。其勢西北略高,東南稍低,正是背風朝陽的寶地。坡上坡下,道路兩旁,或密或疏,植以銀杏、香樟、碧桃、櫻花、石榴、桂花、紅梅等樹木花草,四季姹紫嫣紅,夏日清風拂面,冬令暖陽烘身,如此美圖佳構,自然成了附近居民工余飯后的好去處。
細觀游園的居民,根據自身的工作生活特點,入園時間各自不同。晨曦初露時,以晨練的人群為主,跑步的,練武的,打太極拳的;黃昏后,以跳廣場舞為主,間以全家散步穿插其中;真正的白天,反倒少了些游人,顯得冷清些。不過不必擔心,上午九點前后,三三兩兩匯聚而來的是一批蹣跚學步的孩童,他們很快就讓小園充滿生機。
這時候,準有一批爺爺奶奶,還有一些年輕的媽媽,推著嬰兒車慢悠悠地來了。孩子們一到廣場,會走路的立馬撒開腳丫跑開了,不會走的也讓大人牽著邁開了腿。這些小孩有的一歲多些,剛會走路;有的兩三歲,還沒有到上幼兒園的年齡,只能由媽媽,更多的是爺爺奶奶看護著。
孩子們天性喜歡扎堆,男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是汽車,很快廣場上就跑起了各色的玩具汽車。小孩子的專注力有限,不一會,車玩厭了,大點的孩子開啟了賽車模式,他們騎著踏板車或平衡車,相互追逐,穿行碰撞。大人們立馬緊張起來了,“慢點,注意安全”的呼叫聲此起彼伏。這個小子摔跤了,那兩小車碰撞了,少不了呼爹叫娘。不過很快,他們爬起來,拍拍塵土,擦掉眼淚,笑聲又起來了。
賽車游戲玩膩了,喝些水,吃點零食,中場休息就開始了。水壺是各家的標配,零食的種類就多了,張家孩子是餅干,李家帶了水果,大人們會拿出來分享的。往往是東家孩子搶,西家孩子哭,也成為一時風景。不過不要擔心,他們很快都會在大人的調解下,破涕為笑了。
得閑時,大人們也會交流一些育兒經驗,互相打聽孩子們的飲食起居,生活習慣。交流中,說得多的是自家孩子的種種可愛之處,比如說了什么有趣的話,做了什么有意義的事。說者眉飛色舞,如數家珍,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也有含蓄點的,常常是貶中帶褒,對自己孫子的寵愛之情是怎么也掩飾不了的。
不知不覺,時已近午,各自要回了,于是響起了再見的道別之聲,也有玩瘋了的孩子,發出不情愿回家的吵鬧聲,但很快在相約明天再來玩的約定聲中消失了。
小園的風景成了爺爺奶奶們的日常。有位大爺戲稱:“現在帶孫子,讓我想起了小時的上山放牛,既好玩,又責任重大。”我說:“這不是放牛,這是放‘豬’(這批孩子大都是2019年生人,是屬豬的)。”于是大家哈哈大笑:對!就叫公園放“豬”。
轉眼到了九月,這批“小豬”入園了,我們又有了新的工作。
請輸入驗證碼